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新丝绸之路:从战略构想到现实规则

http://www.CRNTT.com   2014-07-30 09:08:37  


 
  在“新丝路”的建设过程中,中国需要进一步地研究经济、政治和外交的关系,从“以经促政”转变为“政经兼顾”,逐步形成处理政治关系与经济合作的新思路。一方面要适当优先考虑政治关系,只有在理顺政治关系的基础上,经济合作才能得以顺利有效地推进,一个把中国视为安全威胁的国家,不可能积极参与中国推进的互联互通建设。周边中小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对中国的崛起存在一些疑虑是可以理解的,这需要中国做出努力,释放善意,展现诚意,“新丝路”战略已经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在提出与中亚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同时,就强调了“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的原则,而且把提升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双边政治关系放在了首位。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先后签署了《中土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中哈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中乌关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和《中乌友好合作条约》以及《中吉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中国在提出与东南亚国家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同时,也提出愿与东盟国家商谈缔结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另一方面,还要尽量避免通过经济关系达到政治目的。在“新丝路”的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国家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如果我们由于经济上的优势而表现出政治上的强势,就会影响“新丝路”建设的深入,甚至会导致一些国家因为政治关系上的敏感而对“新丝路”建设持谨慎态度。特别是面对一些涉及主权领土等敏感议题的政治问题,通过经济施压也很难有效果。所以在“新丝路”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政治关系,也要避免政治化,更要充分发挥经济规律的作用。“新丝路”建设涉及国家多、领域广、跨度大,相关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状态差别较大,科学恰当地处理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至关重要。

  从“对外开放”到“塑造开放”,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造条件。2013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进出口总额达到3.87亿美元。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在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国既面临着国内转变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金融市场波动、美元风险和人民币国家化等传统问题,也面临着一些国家出于政治考虑而对中国对外开放的抵制和限制。在这种新的情况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能仅仅依靠国内层面的单方面放松限制,还必须主动为对外开放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中国对外开放从“积极推进”阶段发展到“自然融入”阶段。“塑造开放”就是要理顺开放的国际环境,包括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更加公平合理,也包括打造经济合作的核心国家和地区。中央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和“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正是适应了塑造对外开放环境的现实需要,而“新丝路”建设正是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

  推进“新丝路”建设需要规则构建

  文章称,21世纪以来,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受阻、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美欧积极推进超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力图控制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主导权;中国周边地区各种特惠贸易协定也在不断出现,使得区域经济关系进一步碎片化;中国在对外开放新阶段,面临的规则、标准限制和争端越来越多。建设“新丝路”为中国推动更新国际合作机制和国际规则构建提供了机遇,研究制定有效的国际规则也为“新丝路”建设提供保证。中国作为“新丝路”建设倡议的发起国,应该在其中积极发挥领导作用,主动承担创新合作机制、构建国际规则的责任。

  借倡导丝绸之路之际,提出合作的主流思想和指导原则。“新丝路”相关国家发展水平差别比较大,利益需求也各有不同,将众多国家协调在一起,必须有一个能够保证合作顺利推进以及参与各方都能接受的原则。上海合作组织形成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而东盟在引领东亚区域合作过程中,形成了照顾各方舒适度和柔性的“东盟方式”。“新丝路”建设也需要有一个能够凝聚各方共识的主流思想,包括处理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原则、协调政治关系与经济合作的原则、达成共识的规则、解决争端的原则等。习近平主席指出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是“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中国可以在此基础上,为“新丝路”建设研究提出更为具体的指导原则。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