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中国货币政策的难以承受之重? | |
http://www.CRNTT.com 2014-09-04 09:32:16 |
2014年9月3日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讨论经济的“新常态”,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目前国内外货币政策却均为非常规的。国外,美欧日英央行都在实施“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QE)加零利率的货币政策组合,传统上的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让位于倚重数量的非常规政策。国内,中国央行开始将“定向宽松”(Targeted Easing)作为货币政策的关键词,将货币政策风格由“大水漫灌”转变为“滴灌”与“喷灌”。今年以来两度的定向降准,以及再贷款工具的老树新花,以及热议中的PSL,都似乎构成了定向宽松的新工具组合。 在笔者看来,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重点转向定向宽松,实则是应对新的两难境地的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一方面,2014年年初以来,宏观经济数据的下滑使得保增长的压力陡然加大,通过放松政策来确保GDP增速不低于下限成为中国政府的硬性承诺。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杠杆率已经高居不下,尤其是企业部门的负债率与地方政府的负债率在存量与增速方面都令人担忧,制造业的过剩产能以及中西部新增基础设施的低利用率,都意味着宏观政策调控不能再走总量宽松的老路。换言之,在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痛苦权衡的结果,是中国央行出台定向宽松政策的原因。 做央行的官员不易,做中国央行的官员尤其不易。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仅仅是维持低通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也不过是兼顾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在实施定向宽松政策之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就已经包含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平衡,而从定向宽松开始,似乎调结构也成为了中国央行新的货币政策目标。如此多的政策目标,彼此之间是否会发生冲突?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确保实现上述目标吗?定向宽松是否会成为货币政策的难以承受之重呢? 笔者认为,中国央行的定向宽松政策,虽然确是货币政策创新之举,但能否获得预期效果,实则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只能有待时间来检验。原因在于: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