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国经济引擎升级:转换新增长模式

http://www.CRNTT.com   2014-09-18 09:05:52  


 
  面对新兴经济体崛起的挑战,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极力推动新的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试图将气候变化、国有企业、竞争中性、劳工标准等纳入国际规则。未来重建全球层面的治理体制,促进全球多边合作,从“双赢”走向“多赢”和“共赢”仍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第三,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孕育重大变化。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危机的暴风骤雨之后,往往会出现技术革命的绚丽彩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技术创新渐趋活跃,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新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正在酝酿发酵中。

  近几年,各国纷纷寻找新经济增长之路,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新型材料等多点突破和融合互动将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一个后大规模(post-mass)生产的世界正在来临。如,美国政府积极推动 “再工业化”战略,但美国的 “再工业化”绝不是简单的“实业回归”,而是在一次工业化基础上的二次工业化,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如,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信息等新兴产业,从而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

  深陷债务泥潭的欧洲也在为提高竞争力做战略储备。欧洲已经深刻意识到,产业结构老化,缺乏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生产率低下,未能适时建立以创新为基础的经济体,是导致“欧洲僵化症”长期化和欧洲债务危机的结构性根源,需要尽快调整欧洲的经济增长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欧盟2020战略”出台要求把创新作为首要目标,在10 年内把欧盟建设成“创新型欧盟”。此外,新兴经济体国家,如韩国 、俄罗斯 、印度 、巴西等都纷纷提出了本国的创新发展战略,“创新”正在成为各国博弈的战略抓手。

  在全球的“新常态”下,对于一直处于速度追赶的中国而言,经济发展可不可持续,能不能对其他国家构成真正威胁并不取决于经济的体量和规模,而是动力引擎所产生的竞争力。

  挖掘增长优势升级发展引擎

  文章称,2014年,中国改革开放已走到第36个年头。在过去的35年里,中国完成了两次历史性转变。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于1998年完成了从低收入穷国到下中等收入国家起点的转变。2010年,又一次实现了从下中等收入国家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进入了一个“新常态”的发展阶段。

  在这种“新常态”下要有两大发展目标: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高等收入发展阶段;二是通过改革创新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形成内生性增长机制。中国经济需进一步挖掘发展优势,增长引擎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和“价值链驱动”转型。

  1、庞大的储蓄仍是可靠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决定了中国未来增长的路径选择。中国储蓄依然是独特优势,如果很好地将储蓄转化为有效率的投资将会形成当前乃至长远的资本存量,这对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增长是有益的。

  过去35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是9.8%,其中最大的贡献是资本积累,约占60%左右。可以说投资与储蓄的比例和结构是由中国经济所处的特定阶段和人口结构所决定的,它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逐步趋向合理,不宜人为进行调整,更不宜套用早已进入后工业化和高收入阶段的发达国家的指标去衡量。此外,中国150万亿元的银行总资产和3.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都是可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不断创造新财富的源泉和基础。

  2、庞大的市场需求仍是可靠的比较优势。中国可以为未来优势的创造和传统优势的保持建立一个缓冲带,这就是我们庞大的内需市场,这也是现在最大的优势。十八大报告中国明确提出“2020年居民收入翻一番目标”,届时将释放64万亿元购买力,有望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进口市场,和增长最快的进口市场。庞大的“中国市场”将成为引领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

  实际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归更多的是面向中国等新兴市场 ,并启动了新一轮在中国开办研发中心热潮。目前外商在华投资的研发机构已达1400余家,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全球企业把研发设计的部门放在靠近消费需求的中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