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智库:两岸青年交流:效用、限度与超越

http://www.CRNTT.com   2017-11-10 00:18:32  


 
  超越:两岸融合发展

  由上分析可知,两岸青年交流在改善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知和瞭解方面的作用是显着的,与此同时,其限度也日益凸显。应该说,台湾青年对两岸深化交流既感到迫切,又有着疑惑,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从根本上还是需要青年人的加入。未来如果两岸政治上要进入到比较和平的交往的话,除了需要足够的经贸文化的铺垫,更需要两岸民间充分的互相接纳。在目前两岸僵局下,要用新的理念指引、拓展新的渠道和途径使台湾青年真正感受到“两岸一家亲”。

  “两岸一家亲”理念和情感的培养和浇筑则需要台湾青年心理边界的消融和身份认同的转化。当前台湾青年心理边界的固化和身份认同的复杂状态,是两岸客观的历史现实以及岛内政治势力主观建构综合作用下的结果。鉴于诸多台湾青年对西方自由民主体制的认同、西方国家集团在国际体系中的强势地位以及台湾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准等现实,大陆方面希望通过短时期的往来互动改变既有的认同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在民进党重新执政的情况下,可以想见,民进党当局一定会通过各种可能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在岛内进一步推行“去中国化”和“文化台独”,台湾青年认同的异化现象不仅会持续,而且会进一步恶化。

  面对这种局面,大陆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身份认同的建构和改变非单一途径能够实现,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耐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正是意识到交流对于促进两岸走向和平统一功效的有限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论述。他指出,“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在这一论述中,他将“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作为增进两岸民众情感与福祉的路径,通过这个路径,形成共同利益连结,拉近心灵距离,达成增强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两岸融合对台湾青年的意义尤其重大。正如艾伯纳.科恩(Abner Cohen)所言,族群是政治经济的利益集团,家族、宗教、仪式等等文化要素不过是用来维持该集团边界的符号工具,这意味着,从族群的组织原则出发,利益重于血缘,血缘为利益服务。⑥美国大卫森学院教授任雪丽(Shelley Rigger)研究指出,台湾青年一方面台湾认同强烈,另一方面却缺乏对“台湾国族主义”(Taiwanese Nationalism)的执着。换言之,台湾青年虽已免于“大中国主义”的熏陶,逐渐萌生有别于“对岸中国”的台湾认同,但对“对岸中国”持比较中性的态度,对于两岸未来也持比较开放的立场。⑦因此,台湾青年的政治立场,有相当程度的可塑性。如果我们愿意积极投入,在创造双方接触互动机会的基础上,将更多的台湾青年“请进来”,让他们到大陆来就业、参与大陆的经济社会建设,逐步消融台湾青年的心理边界、争取其认同转化是有可能的。

  事实上,台湾青年尽管主观的台湾认同感强烈,但在实际生活中,一方面是因为台湾进入低薪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因为目前大陆已经有能力来创造更好的机会对台湾同胞施行各种优惠政策以及两岸同文同种的便利条件,大陆成为他们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选择对象,台湾青年人不断进入大陆就学就业创业。“远见研究调查”2016年9月民调显示,29岁以下年轻人59.2%愿意赴大陆发展,高于不愿意的38.6%。《联合报》同一时间民调显示,35%-38%的30-49岁民众有赴大陆工作的意愿,愿到大陆创业的比率维持在21%左右,在校学生有37%不排斥到大陆就业。很多台湾青年通过在大陆就业、创业,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一些人在大陆挣到了“第一桶金”,也有很多青年把在大陆创业、就业的经验作为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未来还会出现台湾青年“用脚投票”的现象,会有更多台湾青年愿意到大陆来生活和工作,逐渐融入大陆。

  我们相信,未来随着大陆各领域的逐步发展以及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两岸青年的参与度和获益面不断扩大,两岸青年同呼吸共命运,心灵契合度不断提升,就有可能逐渐消融已有的“台湾VS中国”这种心理上的界限,从“自我”与“他者”的身份区隔转向“咱们”、“我们”的身份融合,形成彼此认可的集体利益和身份认同,真正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