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 
中评智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

http://www.CRNTT.com   2020-11-01 00:02: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稳定的善政治理”
  中评社香港11月1日电/台湾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教授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0月号发表专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刍议》。作者认为,在此时此刻立足中华民族再次复兴立场应该是正逢适时,当然在这样反思中,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立足“反西方”立场,因为西方当代文明的确为人类缔造今日世界和可预见明日世界;而我们也不可能反共产主义,因为正是共产主义道路引导中国大陆现代化进程,社会主义的价值和方法,已经渗透进近代中国的价值理念中,形塑中国人现代性规范;我们更无法反中国传统,因为那正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以及我们唯一可以前往的归宿。因此我们必须“立足自主,不弃西方,善于综合”地努力探索,尝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是回归“人”根本,依据历史经验、中西学理、当代科技以及“人”和人们未来发展需要,去建构一套开放而包容的新政治理论,以便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平等地对话,找回属于中国的话语权,复兴中华民族智慧,重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文章内容如下: 

  上世纪中国刚刚打开大门,绝大多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几乎是第一次有机会,真正看到中国以外的世界领先中国几代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当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不禁发出,中国面临“开除球籍”的危机,从而强化了“改革”、“开放”的社会基础,这使得全中国、全民族、全社会持续不懈地推动“改革开放”。从近代中国因应变局的历史来看,“改革开放”是中国的“新自强运动”,加上“新五四运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中国不仅在硬实力方面逐步崛起,如今进入了软实力的反思和崛起。然而反思比崛起容易,“反思”要的是反对,反得合理与否是次要的,“崛起”则需要创新式重建。从辩证法的“正、反、合”规律来比喻,“正”是原本的状态,“反”是对立的阶段,是必要的过程,但是“创新”才是“合”的阶段,也是发展的真正的目的。 

  一、从“中体西用”到“后殖民”心态 

  晚清之际,中国连续迭遭西方国家的侵略,以致于清政府完全无法因应,名相李鸿章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提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因而提出要“加强海防,以应对变局”。此时朝中大臣正在推动自强运动(洋务运动),这是当年的中国精英面对变局的方法,他们正在试图学习西方的技术,即“师夷长技以制夷”(1842年,魏源编写了著名的《海国图志》提出的观点),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进一步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式以图自强,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