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 
中评大咖讲书:洪雯谈两个香港鸿沟

http://www.CRNTT.com   2021-09-16 00:05:53  


 

  前面说了超级全球化是双刃剑。导致香港的撕裂第一大根源,正是全球化下香港的三次既成功又失败的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香港迅速崛起为四小龙之首,这个崛起是通过工业化。当时联合国对中国禁运,香港无法继续转口港功能,找到一个新道路就是发展轻工制造,而且是以出口为导向的轻工制造。1970年制造业成为香港的第一大产业,对GDP贡献超过30%,对就业贡献超过40%。此外,本地生产和本地产品出口两方面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相关生产性服务业,香港的服务业在此过程中发轫。1980年前后,香港成为了全球高收入地区,而且是亚洲四小龙之首。

  很多人都觉得这是香港非常成功的一次转型,忽略了其失败的一面。当时工业国家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开始向外转移制造业,香港成为承接制造业的一个地点,靠的是大量的移民。香港大量移民都来自内地,每当内地出现战乱、政治风波,香港就会出现一波移民潮。这些移民有一种难民心态,香港前途未卜,他们是生活在“借来的时间、借来的地点”,一切只以眼前活得下去为第一目标,不太做长远的打算。这种难民心态对香港影响非常深远。此外,香港有浓重的重商主义文化,成为英国殖民地的时候它是一个转口港,功能非常单一,英国人在香港的运作是以服务商业为主,对资本非常宽容。这几重原因导致香港倾向于短期思维,不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发展方向,以至于1970年香港工业快速发展以后,缺乏内部推动力去转型升级,一直依赖低成本、以出口为导向的轻加工业。新加坡、台湾等地迅速冒起,而香港成本快速飙升,要靠低成本加工制造来竞争已难以为继,转型升级又缺乏内部动力。

  正当香港面对这个瓶颈的时候,出现了天赐良机——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制造业突然有了一个面积广、成本低且拥有大量劳动力的基地,所以,香港企业把生产环节搬迁到了内地,特别是珠三角,以“前店后厂”的模式参与全球竞争。当制造业中的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服务业就出现了专业化的快速发展,香港变成一个粤港跨境生产服务中心,高峰时期曾在珠三角雇佣1000万劳工为港资企业工作。1980年到2000年,香港扮演着中国产品流入西方的最重要通道,是亚太区贸易物流中心。贸易物流业在这个阶段就变成香港最大的经济部门,2000年达到GDP总量的23.6%,2005年达到30%。

  同时,由于内地制造业、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外资,香港成为了内地最大的外资来源和西方资本进入内地的通道,逐步演变为国际金融中心。2000年金融业占GDP总量的12.8%,专业和工商服务占10.6%。

  这段时期,是香港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香港迅速崛起成为亚太区贸易、物流、航运、金融枢纽,大量中产阶层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但同时,这对香港来说是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香港简单地把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珠三角,并没有借机推动高端制造业、科技产业的发展,没有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1980年到2000年,香港制造业出现了全面的空心化,GDP占比从最高峰30%降到4.5%,本地出口从70%降到10%,经济走向全面服务化。新加坡没有像中国内地一样广阔的腹地,只能忍痛转型,但今天其产业结构比香港要完整、稳健得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