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从阿富汗看国际关系格局三维度

http://www.CRNTT.com   2021-10-31 00:03:30  


 
  为了摆脱对欧美经济体系的依赖,中国正在进行抗争。这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而是两条道路、两种制度之争。并非所有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那些资源禀赋缺乏、地理位置远离国际市场、本国现代化进程屡屡被外部势力打断的国家如阿富汗,都在经济全球化中沦落为国际社会的底层。这种挫败感和失落感在伊斯兰世界中表现得十分强烈。它们与西方国家的左翼力量从不同的道路在“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道路上汇合一起进行抗争。于是意识形态的较量再度登上国际舞台。

  三、意识形态较量的三方态势

  提起意识形态,通常认为是冷战遗留的概念。它的具体功能是指执政党以自己的价值观或“主义”为指导思想,制订本国的对外政策,并形成一套说辞甚至理论体系建构本国“高尚”的国际形象,而本国真实的国家利益和战略诉求则隐藏于它的外衣之下。冷战期间,美苏分别代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进行较量。从表现上看,这是一场意识形态战争,但更深层次下,隐藏着美苏各自的地缘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争夺。冷战结束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中国在保留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开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而西方国家也乐于与中国做生意。谁都不愿意放弃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

  在中国,高层主张避免卷入“姓资”与“姓社”的争论。按照邓小平的说法,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在外交政策上,中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要为经济发展护航,全力发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所以世纪之交期间,虽然中美经历了不少事件的冲击,如苏东剧变、南斯拉夫炸馆、海南撞机、“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等,但总体上双方保持着正常关系,其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远远超过任何时期。西方国家在苏东剧变后陷入狂喜,西方主流精英都认为取得了意识形态的胜利,其代表性观点就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然而,历史总是按照自身的逻辑推进。在后冷战时代这30年间,西方的意识形态并未一统天下。以俄罗斯为首的独联体国家在短暂向西方一边倒之后迅速调整站位,与西方渐行渐远,在对外政策上恢复本国的欧亚主义传统。

  中国也经历了同样的转变。随着中国的崛起,海洋意识的加强,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和欧亚大陆推行“一带一路”大规模基建项目,再加上频频发出的人民币国际化呼声,让西方感到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出现在面前。特朗普执政后,中美关系急剧恶化,开始是由贸易战引起的,后来问题越来越多,以致于中美的矛盾已经从地缘政治、经济贸易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面对西方的进逼政策,中俄不得不合作,在地区性和全球性议题上采取基本上一致的立场。这样冷战初期曾经有过的,以意识形态划分的东西方对峙格局再度出现。西方没有变,依然是那个西方。但东方不再是那个东方。中俄在国内制度方面存在差异,但基于苏联的红色基因,双方在对付西方围堵时有某种亲近感。俄罗斯的意识形态披上了欧亚主义外衣。但中国依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努力与本土传统文化相结合。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