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单忠东:宏观经济政策三大失误

http://www.CRNTT.com   2009-03-17 07:22:57  


 
有一种观点认为,过于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的民生问题,因此将目前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归咎于经济增长。必须承认,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变单纯依靠投资、消费需求不足的格局,但应该看到,遏制现有的投资冲动,会造成失业率的急剧提高,不但不会提高居民的消费热情,反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要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前提。 

  (三)经济过冷比经济过热更可怕。 

  由于一直把经济过热作为重大的隐患,所以我国政府在应对经济过热、控制经济总量以及实施紧缩政策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一旦出现经济停滞的局面应该如何应对?这恐怕是政府更应该多加考虑的问题。 

  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中国经济运行的特点是“怕冷不怕热”。如果经济完全没有热度,就必然有停滞不前的危险。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指出中国经济运行的特点是“刹车容易启动难”,刹车的主动权在政府,而启动市场的主动权则在企业和消费者。在遏制经济过热的过程中,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难免会打压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信心一旦丧失,对经济发展将会是巨大的损害。 

  (四)过度依赖流动性(货币供应量)作为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标准。 

  由于过分惧怕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我国货币当局又过度依据货币供应量 (尤其是狭义货币供应量)作为流动性过剩与否的标准。而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首先我国货币供应量居高不下的最大根源,在于居民储蓄存款的高速增长,但当前银行的信贷体制又造成很多企业贷款难,从而导致银行的存贷比不断下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当前出现的所谓流动性过剩,尤其是广义货币供应量的不断提升,是目前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产物,而不能作为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判断标准。正是在上述片面思想的指导下,才出现了半年前还是流动性过剩,而没过多久又成了“流动性不足”的怪现象。 

  第三个失误:对民间资本的开放晚了至少十年的时间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各自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对外资企业的蓬勃发展、国有企业的持续良性改革而言,中国政府对民间资本的开放却显得非常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进程。

  (一)领先发展的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对外来资本便显示出了开放的态度。早在1978年,广东东莞便成立了第一家由港商投资的来料加工厂;1980年,香港企业家伍淑清注册成立北京航空食品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外资在中国一直享受着“超国民待遇”,中国也连续多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放权让利”,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利改税”和“拨改贷”,到十四大报告提出的“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是从1992年十四大召开到上个世纪末,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股份制改革和企业体制再造阶段,不但使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了困境,而且也使得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幷且迈入了世界强企的行列。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