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民族品牌”究竟去向何方 | |
http://www.CRNTT.com 2009-07-03 11:39:52 |
民族品牌无需政策扶持 “保护民族品牌”被认为是天经地义,呼吁者甚至强烈要求将这种保护落实在具体的政策举措上,因为“中国的民族品牌已经被蚕食得差不多了”。然而数据显示,跟世界平均水平比起来,中国的民族品牌被卖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中国是这20年来,外资最乐于直接投资的市场,外资要进入其他国家投资时,有 民族品牌透过资本市场融资,就有可能被国际资本收购。如果既想在资本逻辑下做大做强,又不想被收购,仅有一途,就是不走市场融资之路,靠国家产业政策扶持,银行提供资金,这是很多经济民族主义者心仪的模式,也正是许多国企所采取的模式。然而,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幷非源于国家保护了某些产业,而来自放弃保护,开放竞争。我们必须看到,政策扶持往往成为滋生落后和低效的温床,在权力保护下垄断,在垄断保护下低效,正是我们经济的问题所在。“民族品牌”只能走品牌幷购之路,这不仅是现实的选择,也是最理想的选择。 “民族品牌”概念不必太当真 在人们都在为“民族企业”这个词而激动甚至愤慨的时候,可曾想过,这个内涵与外延似乎都无比清晰的词汇,在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的今天,却是一个无法准确定义的“伪概念”。比如什么是民族品牌汽车?按产地吗?零部件在中国制造的就是?别忘了,捷达的国产率超过了90%,连奥迪A6的国产率也已经超过了65%。而人们常说的民族品牌比如比亚迪F3、华晨骏捷,用的可是三菱的发动机,更别说车里面那些多如牛毛的日本电子元件了。 按公司老板的国籍、公司注册地来界定也不靠谱。在达能和娃哈哈之争中,慷慨激昂呼吁保护民族品牌、限制外资进入的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其实早在1990年代已与达能联姻,其女儿等多名家人都有了外国国籍,幷在国外注册了多家离岸公司;立志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吉利集团,也是由在国外注册的离岸公司控股的;上一次“保护民族品牌”的主角汇源同样如此,它是在凯曼群岛注册,在香港上市,原有的股权大概有40%左右已经是外资。实际上,人们说一家企业是“民族品牌”,一般只发生在和外资的幷购过程当中。换言之,“民族品牌”不是否决跨境幷购交易的理由,而是品牌所有人多要对价的筹码,不值得旁观者过分紧张。 当国际粮商进入中国的时候,经济民族主义者很紧张,担心中国的粮食安全被破坏;当高盛宣称要在中国养猪的时候,经济民族主义者又再次紧张,担心中国养猪产业被其垄断。实际上如果我们一听到“外资”两个字就紧张,那么外资的任何举动都可以和“阴谋”联系起来。 当前中国公司纷纷出手抄底美国,美国人似乎幷不担心被中国控制,也不觉得被伤害了“民族自豪感”。也许他们具备而我们缺乏的一个常识是:天下的企业一样,都是以牟利为目标,只要消费者吃到廉价又放心的鸡蛋,何必关心下蛋母鸡的国籍?我们真正应该忧虑是,政策保护下形成的垄断和低效,很可能让我们只有昂贵而劣质的鸡蛋可选择。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