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马英九免兼文化总会总会长的政治意涵

http://www.CRNTT.com   2010-01-15 08:01:51  


 
  “文化复兴运动”继承了五十年代以来国民党政权推动文化运动的手法,党政机关隐藏在后面,动员各界团体响应,使运动蔚为风潮,并宣称此运动是“民间自发”的运动。但在实际工作中,“文复会”所复兴的“中华文化”,是经过筛选,而且是利于蒋介石政权的统治的。其透过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传达“三民主义”、爱国意识与“拥戴领袖”的信念;,以推行国语运动等方式,压抑地方本土文化,塑造官方同意的国有标准文化;从儒家经典的率先注释中,又可了解道统学说才是“文复会”的重心所在。也就是说,该运动所复兴的“中华文化”,不仅强化“三民主义”与道统的重要性与普及性,同时亦意欲成为全中国均应学习与维护的唯一文化,成为判别正统中国与“大陆伪政权”的标准文化。

  基于蒋介石政权的“反共”与“台独”政策并举,“文复会”在“反共”的同时,也坚决“反独”。为此,在改革开放后,大陆地区主流典籍和辞书都以肯定的态度作诠释:“台湾当局开展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实际结果是关注和思考中华历史文化工作的行为,运动促进了台湾同胞越来越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前途”。台湾文化人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上是付出努力的,至少强调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是不能分割的。

  但在陈水扁当政时期,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纪念”改名为“中华民国文化总会”,抛弃了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中华文化”,并以“文化台湾‧世纪创新”来偷渡“台湾本土文化”,大有推动“文化台独”之嫌。

  现在,马英九不再兼任“文化总会”总会长,降低了“文化社会”的政治意函。而新任总会长刘兆玄强调该会将会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回归了其重视“中华文化”的本来面目。不过,仍沿用陈水扁当政时的“文化总会”称谓,却令人质疑。但倘恢复“中华文化复兴”的字眼,却又有与中国大陆“分庭抗礼”之意。反正,“文化总会”在当今已是中性称谓,只要能承认中华文化,就不至于走得太远。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