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傅莹外交的三种表情

http://www.CRNTT.com   2010-02-08 13:53:37  


 
  在1977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之前,傅莹和所有血脉喷张的同龄人一样“上山下乡”,当时,她被分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站放电影。回想起这段痛苦的经历,傅莹却觉得这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锻炼了我能够吃苦、坚毅,而且做事情能够不计较得失,能够敢于奉献。” 

  进入外交部后的道路并不平坦。耕耘20年后,她才第一次被委以大任——1998年11月,傅莹被任命为中国驻菲律宾第八任大使。她成为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

  大国背景

  如果不是2008年4月的那篇文章,或许没有多少人知道傅莹是谁,她很少接受过国内媒体的专访。“傅莹的原则是对外高调,对内低调。”一位接近她的中国记者说。其实,在国内,她也曾相当高调——以“阿莹”为笔名多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在党校学习期间还有一篇论文《韬光养晦与外交实践》被评为优秀论文。

  但她没有想到,多年后,一个美国学者“不知道出于什么动机”,将“韬光养晦”翻译成:“咬紧牙关、等待时机”。“不难想像这将如何为‘中国威胁论’推波助澜。”在一次演讲中,傅莹想借此告诉英国的精英们:“语言障碍可以是影响理解的重要因素。”

  弱国无外交,时势造英雄。“只有个人作用,没有整个国家的发展也是不行的。”中国前驻法大使蔡方柏认为,傅莹的文章能登上英国主流媒体,说明中国的发展和强大,西方是不能忽视的。

  2005年12月,傅莹打破了参加墨尔本矿业俱乐部午餐会人数的记录,当天,550多名参加宴会者,都是来聆听她发表《今日中国及其与澳大利亚的关系》演讲。坐在返回酒店的汽车里,她思绪万千:“在从事外交工作的20多年里,我从未像今天这般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的声音在国际上有这么多人认真聆听,推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有今天这般广阔的空间。”

  中国的崛起需要新的外交,而中国新生代的外交人员也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傅莹并非这个行列中惟一的代表,但肯定是最杰出者之一。

  傅莹经常讲,公共外交要实事求是,要早说话,要多说话、说明白话。但与此同时,树立个性化、人性化的话语系统,在对外交往中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不仅要讲究技巧,而且要有适合国际主流社会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长期关注中国外交的新加坡《联合早报》时事评论员杜平认为,从中国这些年来的情况看,真正瞭解外国媒体和民众的官员还是太少。不用说西方人,就连天天生活在中国的民众,大概都无法接受那种几十年不变说话方式和语言。(《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俊)

八篇文章看傅莹:真诚、善良、巧妙

  八篇文章看傅莹

  作为大使,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中国与世界沟通的点点滴滴

  外交家都能言善辩,却未必人人都能写得一手好文章。 

  根据本报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和2009年两年间,傅莹就在英国媒体上至少发表了8篇文章(不包括公开演讲)。如果将傅莹这些年来的文章和演讲稿集聚成册,它一定是一本最佳记者报道手册、辩论教材和英语阅读书。只要看看那些引人入胜的开头,就能感受到这位温柔女子内心蕴藏着多么巨大的能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