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高铁之争背后的香港本土价值

http://www.CRNTT.com   2010-03-04 08:28:12  


 
  2009年香港最大的黑色幽默

  非常吊诡的是,当特区政府视“发展经济为硬道理”,“急速与内地接轨”时,却与香港越趋本土和多元的价值,擦出了冲突的火花。

  香港从2006年开始,保卫喜帖街、天星码头、皇后码头、凤园等社会运动此起彼落,大部分媒体都形容这是保育运动,又或指这些都只是一种集体回忆的情绪性行动。然而从深层意义剖析,那是一种维护香港特色,捍卫香港价值的反省。就像法国社会学家HenriLefebvre论说,是对城市行使权利的运动;当这种运动面对着港府以霸王硬上弓手段,不问过程,只求融入内地经济的高铁拨款案,自然引起强烈反弹。

  在是次社运中扮演积极角色的岭南大学文化系讲师叶荫聪便说,我们曾几何时,不是强调香港要“面向国际”的吗?怎么现在都朗朗上口,只知道“背靠祖国”?司徒薇说得更直白:“这是一个很多想死很少想像的城市,在知识只被理解成经济,创意只被理解成工业的香港,智慧与创意都难逃变成资料与指针的厄运。”

  香港社会从殖民时代起,已成为数据化、只知技术的城市,文化界在这次运动中也提出反思,批评特区政府延续了殖民政府的“地产主义”,大陆资金涌至,成为香港楼价去年急速飙升甚至淹至新界中产屋苑的情况,引起社会极大民怨,有参与包围立法会的曹姓中学生便说:“我们并不是反对经济发展,而是反对不公义的经济发展。”当社会一直窃笑所谓的“中环价值”,其实就是中环的“圈地运动”时,有声音质疑特区政府如今是否炮制另一个“西九圈地运动”?

  特首曾荫权去年10月发表施政报告后接听民众电话时,有投诉说:“我是医生,我男朋友是律师,但都买不起楼。”曾荫权面对这类疑问时的回答是:“那你们怎么不搬远一点了?”变成了2009年香港最大的黑色幽默。

  根据示威现场各类团体散发的单张,以及连日的各种公开言论,可以这样总结这股来自民间的声音:香港面对发展瓶颈了,但经济发展是不是唯一的硬道理?就算经济发展是必须的,融入内地、与内地经济全面接轨,是不是必须如此急速?就算真的需要这么急速,港府的表现是否需要如此霸道:黑箱作业、隐瞒数据、扭曲真相、破坏纯朴的家园……

  进一步有人追问,为什么港府提出的方案,所需费用如此之巨?连香港媒体也会提到,相对台湾达300多公里长的高铁,仅需斥资1000多亿港元,其中却已爆出多少贪污成分?如果像港府所说,是因为建材物价近年飙升,则像某些工程界人士提出,为什么政府的方案中,终站一定要选在地产商已紧盯着要“圈地”的西九龙区?在这区兴建终站,就必定牵涉大量迁拆民用旧房,以及非常巨大的工程费用;为什么政府提出方案时,一直隐瞒,要到那些反高铁拨款人士调查,并透露给报章爆料,政府才愿意坦承?

  港府的颟顸

  广深港高铁早在2000年特区政府第二次铁路发展研究报告已提出,名为“区域快线”,估计造价为171亿元,至两年后,特区政府也自中央获得北京至广州高铁规划及兴建时间表,规划中的区域快线直达广州;时光荏苒,长达2000余公里的北京到广州段高铁会在2012年竣工,其中武汉至广州段已在去年底启动,然而只长26公里的香港段,为何要蹉跎10年,迟迟才拍板提交文件,申请拨款?

  香港因为内地快速发展由初期回避至如今的急速转变,却因为公众咨询与参与等前期准备功夫不足,且咨询过程只懂得按原来殖民地的方式,对于议题的争议性、社会急速的转变毫无敏感度,造成内部分歧,难以达成社会共识,拖慢了兴建的时间表,提高了兴建的造价,到底责任是社会上的抗议行动,还是特区政府的颟顸?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