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 |
也谈汪辉“抄袭门” | |
http://www.CRNTT.com 2010-04-09 12:11:19 |
二十余年的鲁迅学史业已证明:汪辉的《反抗绝望》及其对中国鲁迅学以至中国精神解放的贡献,已经得到了中外鲁迅学界的肯定和赞同。 所以,尽管《反抗绝望》在引文等方面存在不够规范的问题,但这不能简单称之为“剽窃”。正如毛泽东的一些诗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唱天下白”等,直接来自李贺,但却推出了新颖的“化境”,从来没有人说毛泽东“剽窃”李贺。 鲁迅曾经在1935年10月20日至孟十还的信中“慨叹中国人之评论人,大抵特别严酷”;又在九天之后,即10月29日致萧军信中重申这一观点:“中国的论客,论事论人,向来是极苛酷的。”可见感慨之深!汪辉当年刚刚二十几岁,是位年轻的博士生,又处在那时的历史语境中,怎么能要求他按照现在的引文规范写作呢?我和文学所的同仁们亲眼看到这位年轻人聪明绝顶,又谦逊朴实,都感到人才难得!对于这样难得的人才,我们应该倍加爱护。从爱护出发,提醒他引文要更加严谨,是必要的。事实上汪辉也正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并取得了更为可观的成绩。但如简单地断之为“抄袭”,以至否定《反抗绝望》的全书以至汪辉的全人,则是不妥的了。 学界要有勇气直面抄袭 ■肖鹰 □王彬彬批评针对的是2000年河北版汪着——汪着最后修订(2008三联版未修订)版,以“80年代缺少学术规范”和“博士生不成熟”作辩护,也是不尊重史实和不负责任的说辞。 □为什么汪著作者不注李文和林着,反而注邱文呢?用“技术问题”化解“抄袭责任”,是回避了王文的具体指证。 □中国学术欲得救治,学界必须有勇气直面抄袭。 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批评清华教授、著名学者汪辉的《反抗绝望》一书存在严重抄袭现象的署名论文,见诸报端一周来,导致的不是学界对抄袭是非进行严肃甄别,而是在媒体报道称“多名专家称抄袭说难成立”的背景下,“说汪辉抄袭,王彬彬遭挺汪派围剿”的局面。(《现代快报(南京)》2010年3月28日) 这一近年来并不鲜见的现象,再次重演,令人在为中国学界深感悲哀的同时,又难以沉默。 一、钱理群等三位学者为汪辉的辩护,缺少学者应有的严谨和责任 王彬彬对汪辉的抄袭指证是否成立,甄别是非的关键是将王文与汪著作比对,逐条核对所指抄袭是否确凿。第一个公开表示“抄袭之说不成立”的学者是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然而他发表这个意见的前提却是“他刚刚听闻此事,王彬彬的那篇文章尚未读完,而且手头没有《反抗绝望》一书可以查阅,所以只能根据他此前对该书及汪辉本人的了解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京华时报》2010年3月25日)紧接在钱理群之后公开表态的两位鲁迅研究学者,在重复“抄袭之说不成立”的意见时同样没有对王彬彬指证的抄袭情况做具体甄别。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