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郭震远:关于两岸政治协商起点探讨

http://www.CRNTT.com   2010-05-15 00:19:34  


两岸关系最可行的路径:以建立军事互信为开端,进而协商终止敌对状态,最终签订和平协议,结束内战。
  中评社香港5月15日电/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郭震远在《中国评论》月刊五月号发表专文《中国内战及其延续中的两岸政治关系--关于两岸政治协商起点的探讨》。作者指出:“大陆学者与台湾学者关于两岸关系现状认定,以及对两岸政治定位判断的明显分歧,清楚反映了前述两岸政治互信十分薄弱,特别是两岸之间存在不同原因的强烈不信任的状况。显然,只有建立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才能对两岸关系现状的认定、两岸政治定位的判断形成共识。”而“对于中国内战尚未结束,两岸仍然处于内战导致的敌对状态的认定,以及大陆和台湾是中国内战敌对双方的判断,既强化了两岸进行政治协商的必要性,也强化了两岸进行政治协商的可行性。”文章内容如下:

  两岸关系最本质的内涵是政治关系,是上一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内战及其延续所造成的政治对立。尽管现在还不能确定,两岸的政治协商,即直接改善和发展两岸政治关系的进程,将在什么时候开始,但两岸的学术界人士已经高度关注两岸政治关系问题,发表了很多意见。这些意见集中于,对于两岸政治定位的判断,以及对于进行政治协商必要性、可行性的论证。但两岸学者意见的分歧很明显。这表明,即使在两岸学者之间,也还没有形成关于政治协商起点的共识。

  笔者认为,必须追根溯源,从中国的内战及其延续,来把握两岸政治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两岸政治定位做出正确判断、形成两岸共识,提供两岸政治协商的起点。因为中国的内战及其延续,既是两岸政治关系的根源,也是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基础和环境。这是任何人都必须尊重的事实。

  中国内战及其延续的特点

  开始于1946年6月的中国内战,至今已延续六十多年。台湾问题,或者说两岸关系问题,是这场内战遗留的最重大问题,也是这场内战延续至今的唯一原因。中国的内战及其延续,不仅具有古今中外内战的基本特点,同时还具有在自身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特点。只有把握这两方面特点,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两岸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

  1946年6月,中国内战爆发。这场内战的根本原因是,参与双方对中国统治权的争夺。内战一方的“国民政府”坚持“动员勘乱”,力图消灭另一方的中国共产党;同样,内战一方的中国共产党坚持“打倒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力图消灭另一方的“国民政府”。这一你死我活较量的背后,则是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就已存在的,双方严重的政治对立。实际上,这种政治对立早在二三十年代,就曾经引发了长达十年的一场中国内战。必须看到的是,尽管内战规模巨大、损失惨重,但参与的双方始终坚持的,都是争夺中国唯一的合法代表地位,即中国的统治权,而没有任何一方试图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