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人力资本优势丧失论”贻误经济转型

http://www.CRNTT.com   2010-06-10 08:10:49  


 
  一是改革开放3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1%。都远远低于GDP年均增速。这一方面说明经济成果大部分归于国家。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0.95%升至20.57%,若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以及中央和地方国企每年的未分配利润,政府的大预算收入几乎占到了国民收入的30%。二是近十年来,就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论,消费在GDP里的贡献从60%下滑到目前的36%,不仅远远落后于诸多发达国家,更是落后于“金砖四国”等其他国家。三是1997年-2007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降至39.74%;资本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企业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升至31.29%,利润挤占工资现象突出。

  再从绝对数看,央行在2009年6月曾经发布的一组关于广东东莞农民工工资增长的调查更能说明问题:调查显示,东莞最低工资标准从1994年的350元/月提高到2008年的770元/月,15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也不足5%,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21%。再从小时最低工资看,中国平均是0.2美元左右,而欧美等国是25到30美元,是中国最低工资的100多倍。

  结论非常明白:从收入分配的基本特征看,一是政府过快的收入增长挤压了居民的收入,二是企业的利润增长挤压了工资的上涨空间。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的“中国模式”显然建立在“利润挤压工资”的畸形分配基础上,低劳动成本的确降低了产品成本,获得了价格的竞争优势(310368,基金吧),但同时,由于收入太低,势必导致居民购买力低下,从而导致消费不振。在外需旺盛的情况下,这种分配的弊端不会出现,但当外需大幅下滑,必然导致所谓的“产能过剩”和内需不振。

  文章指出,“中国制造”的崛起,的确与劳动力低廉不无关系,但正是因为这种“绝对优势”,导致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上过度迟缓,导致今天面临最大的经济转型危机。退一步讲,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待遇,真会导致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丧失吗?持这种论调者一方面罔顾中国人均收入排名在全球100多位之后的事实,将个别与中国不具可比性的国家视为参照对象,另一方面,也没有看到产业可以从中国东部转移到西部的事实。而且,从小时最低工资看,欧美等国是我们的100多倍,和很多东南亚国家比,我们的人均收入依然很低,何来优势丧失?

  按照“库茨涅茨曲线”,在经济发展到某一个点,一定会有一个跳跃,这个跳跃首先就表现在对劳工的保护上,只有完成了这个跳跃,我们的社会才会前进一大步。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