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卢周来:为中国经济“拆弹”

http://www.CRNTT.com   2010-07-31 10:01:19  


 
  从国人对二季度GDP增速放缓的焦虑来看,我们潜意识中的确已经把中国经济看成了那辆 “大巴”,一旦慢下来,就会引发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但是,也正如GMO报告所认为的、同时也是常识所告诉我们的: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经济增长能够长期维持两位数吗?答案是不仅不能够,而且必须设法使其慢下来。否则,正如那辆飞驶的大巴前面不远就是悬崖一样,或者像长期过度运动必使人身体衰竭一样,长期人为刺激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有可能因为内部张力与弹性被强力拉断而滑向深渊。实际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好维持在自然增长率的7%左右最合适。

  所以,比讨论如何防止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更为紧迫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经济如何摆脱“生死时速”,使其增长速度即便有所放缓,也不至于引发“爆炸”?答案显然是:必须拆除中国经济这辆飞速行驶的“大巴”上的“炸弹”。事实上,这样的“炸弹”并不只一颗,而是两颗、三颗甚至更多。

  必须拆除的第一颗“炸弹”是观念。两种观念必须反思:一是把“经济增长”视为目标本身。经济增长的目的最终在于百姓福祉。不可否认,过去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确改善了百姓福祉。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各级政府把GDP增长视为“目的”本身,甚至对增长的迫切性压倒了民生需求。投资率一路走高而最终消费率不断走低、劳动报酬占总收入比例以及居民收入占GDP比例不断下降等现象,就是简单的证明;二是认为只有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才能解决其他矛盾。金融危机以来,各级官员对于为何要“保增长”给出的最能摆上桌面也最有说服力的一条是:“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保增长就是保稳定”。

  实际上,中国GDP增长所带动的边际就业率在一路走低,“无就业的增长”已经出现。如果不通过结构性调整来解决,仍然沿用线性思维,那么,未来要解决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就必须不断提高GDP增速,甚至每年增长十几个点都不够,这怎么可能呢?同时,“保住了增长”并没有“社会稳定程度的提高”,相反,依赖于土地财政与房地产经济的地方政府,过去一年多为了保增长,制造了多少因征地纠纷而起的群体性事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