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禁得起推敲的国史是怎样修成的

http://www.CRNTT.com   2010-08-11 09:16:00  


  中评社北京8月11日讯/中华书局“国史修订”工作自2005年启动至今,已召开了四次修纂工作会议,目前进展顺利,预计2015即可面世。此次修订集中了全国200多名学科专家,穷10年之力,投入巨大,目的是为了纠正上次修订时留下的体例缺憾。但是,官方如此巨大的投入,能否达成目的?从历史经验来看并不乐观,更何况与其耗资修史,做版式、注释上的微调,不如创作更多通俗易懂的正史读物,普及真实的历史知识。

  “盛世修史”:功利俱在当代,史实存疑千秋
 
  唐初修史,包罗万象却史实相冲突  在中国历史上,官方投注大量人力物力修史的高潮,出现过3次。然而投入最大的这三组共9套正史,在二十四史体系中的评价均不算很高。第一次是唐初,李世民在贞观十年下令同时设局修撰北齐、北周、梁、陈、隋五代正史,《二十五史》的1/5都出自唐太宗的“国家修史计划”,5个修史班子的规格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比如《隋书》,唐太宗不仅高度关注,还亲自执笔作序。“唐五史”包罗万象,却疏于订正,同一件史实在《北齐书》和《梁书》中往往记载相反,让人莫衷一是。

  元代官方修史,避讳太多遮盖真相 第二次是元代,集全国学术界之力同时修撰《辽史》、《宋史》和《金史》,在被公认不甚尊重知识的元代,这项政府知识工程却得到政策倾斜,修纂者都是一时之选,且尽心尽力,三史总修纂揭傒斯为加快进度夜宿史馆,最终积劳成疾去世。“元三史”虽然详略得当,脉络分明,却因主撰者避讳太多,影响后人对史实真相的探究。 
 
  清代修史,引得史学界纷争不断  第三次则是清初,为了修纂《明史》,清廷不但集中了官方学者、资源,还不惜一切搜罗民间贤才,甚至像顾炎武这样对清朝不满的学者也努力网罗,最终在修史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万斯同,就一直以布衣的身份参与其间。至于《明史》的公案,则从清初一直打到今天,其中不凡唇枪舌剑,甚至血雨腥风。修纂这部史书,历时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断断续续,时重时轻,多受皇帝的政治需要而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