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重庆“再学工农兵”给错了力

http://www.CRNTT.com   2010-11-12 09:25:19  


 
“再学工农兵”里的错位 

  体现了对大学生的要求,而不是大学生自身的要求

  “在全市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市情、民情,以此培养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最需要的是工作经验、服务体验等“实践”,然而,站在政治的高度上讲,这场活动最大的意义在于“再教育”。因此,它被称为“再学工农兵”也就无可厚非。

  由于双方的目标存在偏差,投入的热情可能不一致,也许能够彰显地方政绩,却无法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这套规则适用于官员,却强加到大学生身上

  重庆早就开展了“三进三同”之类的活动,让广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在当地官员看来,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光荣传统,有必要让年青一代继承和发扬。

  3个月前,当地官员与大学生骨干座谈,突出强调了这一点:“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

  当时这番话是针对“大学生骨干”而言的,然而,普通大学生早就不是什么天之骄子,如果把所有大学生当作一个整体,更应该被视为“密切联系”的对象——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姿态,可不能随便僭越,必须从官员抓起。

  用行政手段安排社会实践,有越权之嫌

  重庆官员表示,“主要是倡导,并非强制约束”,然而,既然当地政府已经下发文件了,权衡利害,哪个高校和学生敢说不?毋庸讳言,这场“新上山下乡”运动体现着行政强力。

  高校本应是自治色彩很浓的地方,在这里,自主教学不见了,广大学子的意愿被搁置一边。

  学生需要社会实践,但实践不见得要在集中的时间内集体进行,更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点滴积累。这样轰轰烈烈的“学习工农兵”的社会实践,很难保证不流于形式,变成走过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