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海内外各界人士致信清华反思大学之道

http://www.CRNTT.com   2011-04-24 11:21:03  


《看历史》2011年4月刊封面
  中评社北京4月24日讯/在清华诞辰百年之际,《看历史》杂志邀请海内外不同领域的人士,给清华写一封信。“清华,你好!——海内外各界人士致信清华反思大学之道”表示,盛世高寿,自不免祝辞纷纷,而如果在此之外,多一些反思,以及切实的期望,则更近于君子之交。因此这些信中,不乏逆耳忠言,但我们以为,这也是温情和敬意之表现。

  刘天昭:独立精神可以对抗时代

  蒋方舟:我的大学

  刘再复:清华,你应是鹰的摇篮!

  陈力俊:两岸清华合作走向顶尖大学

  刘道玉:大学需要有反思精神

刘天昭:独立精神可以对抗时代

  清华,你好!

  其实我跟你不熟,在那儿呆了五年,一直忙着跟自己死磕,没来得及看清楚你。不过再想一想,也许是你当初,面目就不是很清楚。我不是一个多么特殊的学生,我跟我的同学共享过同一种空虚。我的经验,应该也是你的一部分真实。

  我是九六年入学的。

  那几年,现在想来也是非常态,好像是个价值真空期。倒不是清华怎样,是整个社会的氛围。来自集体主义的荣誉系统,已经彻底破产;拜金主义的虚荣系统,还没建立起来。批判社会——小青年本来最爱这个,突然就变成一种愚蠢,比迂腐还不如,等同于爱出风头、个人英雄主义、非理性、自大狂、荷尔蒙作祟。个人主义——隐约开始流行这个,只是我们没见识过,不知道从何做起。

  我们当时的空虚,也可能是青春期的必然。从来以为自己是个孩子,突然人生就在手上,不可能不慌张。大家经常谈些空泛的东西,总归可以纳入谈人生的范畴,可是很少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这东西面目很模糊,感觉很遥远,不像今天这样一个强烈的压迫性的存在。学校也未曾出席,老师中有几个爱聊天儿的,就是发点牢骚,极个别的回忆八十年代,我也就听过一回,说说诗社之类,浪漫传奇,社会理想只字不提。

  没有意义感,一切意义都可疑。对意义的消解成为一个时髦的姿态,但是当然不彻底,甚至让人更加珍视天真——周星驰红得接近一个教主,《大话西游》多么纯情。

  建筑系的学生一入校就被赠送一个“大师梦”。不过太飘渺了,更像是幻想,很快大家都踏实起来。即使只是经世济用,也需要有基本观念作底。同学中间最受尊重受羡慕的品质是“有想法”,以至于有些人简直出于虚荣假装“有想法”。流行的“想法”都是外国来的,解构、后现代之类,全无经验基础。也有热爱传统的,不过那个古代中国其实差不多也是外国。一片空白从零开始,也可以看做是对一切可能性开放,这么说又是好事。

  我们那时候压力很小,混一混都过得下去。顺流而下按部就班,上课画图考试,谈恋爱泡水木看周星驰,转眼就毕业了。过些年打听打听,出国的都中产阶级,在国内的都社会中坚。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再顶级的大学,毕业生往下走一走,也就是一个规规矩矩的中产阶级吧。我们毕业的时候,正是盛世的开头,时代也奏响了最强音,发展经济是为国家为个人为现实为理想的统一解答——大部分同学顺利地走上很“主流”的道路,这其中幷未经历任何背叛。

  今天的清华,也比十五年前更加“主流”,已经很难更“主流”了——没有哪所大学,比清华距离国家更近,距离权力更近,距离金钱更近。这事很难证实,也许只是流言和想像,我只能说这是我接收到的普遍观感。想一想倒也幷不惊人,清华就是我们,除此之外幷无其他,我们在时代里迷失,恐怕她也很难幸免。如果她真的有百年记忆,独立精神顽强意志可以对抗时代,当初就不会让我们经历虚无,荒废那些青年的美梦。只是我不甘心,我也确实不相信这就是事实的全部——想起我那留校任教的同学中,至少有两个严肃而真诚。我相信任何时代的青年,都与理想主义同样亲近。我相信诚恳的思辨到最后,总会引导人们重建天真。

  清华,你好。很高兴你不是一个人,不会衰老,不怕挫折,总还可以重来。历史摧毁你的记忆,挖掉你的根基,你照旧生机勃勃,让人觉得可以期待。你那里永远聚集聪慧的青年,他们当中总有些人,骄傲执着,诚实热血,他们总有办法,建设一个更有理想的清华。 

    刘天昭

  (刘天昭:作家,原《南方都市报》社论主笔,清华大学建筑系1996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