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海归已“死” | |
http://www.CRNTT.com 2011-12-26 10:27:41 |
曾经是公费制造的精英 改革开放初期留学生公费出国优中选优,当时中国一万个农民才能养活一个留学生 中国最近的一次留学大潮始于改革开放之后。1977年邓小平在与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座谈时提出要扩大派遣留学,“要大胆地派,要成千上万的派。”出国留学人员管理教育工作随即出台,赴美、英、日、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留学生陆续踏上求学征程。由于初期留学生皆为公派,都是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千挑万选,以理工类的博士生为主,集中在科技领域。第一批是从150名考生中选出50名,再加50名青年教师,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可谓是精英中的精英。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汤潮回忆,“听说入选留学的消息简直跟范进中举差不多,当时中国一万个农民才能养活一个留学生。” 1985年,国家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开始允许自由地自费出国留学。为解决出国不归、人才流失的问题,政府鼓励大型国营企业、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以高职、高薪大量从国外吸收人才。当时美国新闻周刊的报道称,“高科技”在中国成为时髦名词,32个科学院在向留学生招生;53个经济特区给留学生实行优惠政策。上海保证5天内完成留学生创办公司的全部手续,北京中关村甚至在美国硅谷开设办事处招贤纳士,这个时期的海归是精英和人才的代名词。 早期海归精英回国成为政府机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国有企业中的精英骨干 上世纪八十年代,背负建设祖国重任的留学生回国后,迅速进入政府机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国有企业就业,成为当时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CCG)发布的《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2009》曾提到海归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传统的科教文卫领域为例,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都有留学经历。经济方面,几乎所有的在华跨国公司均有海归精英参与,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大部分都由海归创办和管理。甚至在政界也不乏万钢、陈竺等一批海归高官员。有统计称十六大356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6.2% 有海归背景。 当时那批海归带给中国的改变要数证券市场的建立最为典型。上世纪80年代,中国却还没有股市、股份制企业、股票。1988年3月,两名留美学生王波明、高西庆联合刘二飞、王巍、李青原、茅桐、王大伟、盛溢等八人向政府提交了《关于促成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政策建议》,此后才有联办的成立,再后就有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