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垃圾焚烧“大跃进” | |
http://www.CRNTT.com 2012-01-31 11:27:36 |
从2008年起至今,在中国争议不断的垃圾焚烧,正在演变成一场投资盛宴。 “十一五”的后三年加上“十二五”共八年时间,是中国垃圾焚烧产业的黄金时期——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近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垃圾发电展望论坛上如此预言。 财新《新世纪》从这次会议上获知,目前中国建成和在建的垃圾焚烧厂,总数超过160座;而“十二五”期间规划的垃圾焚烧厂超过200座。也就是说,未来四年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数目可能增加2到3倍。 ■ 千亿元蛋糕 增势日益凶猛的垃圾如何处理,是摆在中国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难题。 目前,中国每年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3.6亿吨,其中城市生活垃圾1.5亿至1.6亿吨,约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并且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 在垃圾处理方式上,中国以填埋、焚烧和堆肥为主。填埋是目前主要方式,占比近一半;焚烧占比12%左右;堆肥不到10%;仍有30%的生活垃圾未能处理。 张益说,虽然填埋是主要方式,但处理比较初级,而且有占地多、臭气不易控制、稳定周期长、存在污染风险等问题。与之相比,焚烧方式占地小,稳定化速度快,减量效果好,臭气容易控制。对于人口密度大、土地紧缺的大城市来说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技术咨询中心总工程师施阳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当前,中国垃圾处理的主要问题仍是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十二五”期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仍是首要任务。 施阳透露,“十二五”期间,全国将新增处理能力约40万吨/日,新增投资约1400亿元。此外还有一些续建项目需要追加投资,续建投资约300亿元。收运转运约360亿元,存量治理约200亿元,餐厨垃圾约90亿元,垃圾分类约200亿元,监管能力约50亿元。“十二五”期间中国在垃圾处理上的投资高达2600亿元。 业内人士透露,2600亿元大蛋糕中,超千亿元将切给垃圾焚烧发电。 据介绍,国家环保部门内部对于垃圾处理的方向一直有两派意见。一为主烧派,一为反烧派,双方一直僵持不下。 这种局面在2011年4月发生了变化。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密度高的城市,要优先采用焚烧处理技术。 此后,各地垃圾焚烧项目纷纷上马,但均低调推进。山东省、浙江省各自规划了20座;福建省规划了17座;江苏省、广东省分别规划了14座和13座。 张益透露,未来上海市将建设11座垃圾焚烧厂,最小的日处理能力800吨,最大的3000吨,加在一起1.6万吨。在上海引起广泛争议的御桥垃圾焚烧厂,日处理能力为1000吨。这就意味着上海还将增加16个御桥垃圾焚烧厂。 按照相关规划,到“十二五”末,中国的垃圾焚烧厂总数将超过300座,日处理能力将达到30万吨,占垃圾处理总量的30%。 显然,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迎来垃圾焚烧项目的“大跃进”。 ■ 邻避难题 中国选择的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目前各级政府正面临两方面的夹击:一边是城市周边堆积如山的垃圾,另一边是居民对于垃圾焚烧的反对声。 据张益统计,从2007年6月北京由于居民反对而叫停六里屯垃圾焚烧厂建设,到2011年1月,全国至少发生了十次因为垃圾焚烧选址引发的群体事件,其中北京市三次,江苏省三次,广东省三次,上海市一次。 “都是经济最发达,居民环保意识最强的地区,也是房地产升幅最高的地区。”张益说。 谈到中国垃圾焚烧污染现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王琪认为,中国垃圾焚烧发展非常快,但起点低。由于垃圾焚烧的物料差异很大,几乎是来什么烧什么,对于污染控制非常困难。 在兴建垃圾焚烧厂过程中发生群体性事件,不是中国的特例。发达国家和地区将这类现象称为“邻避运动”(参见本刊2011年第45期“‘邻避运动’在中国”)。 “邻避运动”最早出现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欧美国家。起因是,垃圾处理厂、变电所、核能站、精神病院、监狱、殡仪馆等设施,时常遭到附近居民的强烈反抗。居民的诉求通常是“别建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 yard),居民希望保护自身生活领域 ,免受具有负面效应的公共或工业设施干扰。中文一般将此情形译为“邻避”或“邻避情结”。 美国、日本和多个欧盟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等,最终通过严格的环境排放标准,透明的公众参与制度,以及对设施周边居民进行市政补贴(如建绿地、图书馆、就业优惠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此问题。而在中国,这三方面均未成为制度,冲突因此不断。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