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郑永年:从文化观点看中美和平共存

http://www.CRNTT.com   2012-03-16 10:46:35  


 
  文化上的差异也显现在对战略的不同理解。西方 认为中国的“韬光养晦”策略是暂时的,并相信中国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崛起。韬光养晦在中国过去数世纪的被动和防御性外交政策上显而易见。防御性外交的最好例子,是为了防御侵略而建立的万里长城。这样的防御战略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并不是很成功,在中国文化里却是根深蒂固。

  防御性文化在中国的军事发展上也很普遍。中国的“止戈为武”军事哲学,意思基本上是说发展武器的目的,是用它们来停止武器的使用。对西方来说是威慑,对中国却是防卫。中国发展某种武器或军事计划,只是为了对抗针对它的武器和军事计划。中国很少像美国一样先发制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反复强调,其核政策着重于最低限度威慑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因此,中国的国防政策同二战前的苏联、德国及日本的政策非常不同,它们都有称霸的决心和计划。

  这个被动的因素,也反映在中国外交政策像救火车般的日常运作。对外交政策的不注重可以从中国围棋看出来。基辛格在他的新书《论中国》(On China)中,便用中国围棋做比喻来描述西方和中国战略文化的差异。西方战略文化就像经常是零和游戏的国际象棋,中国围棋却不是个零和游戏,双方相对的各有所获是可能的。

  在西方,不论是总统制或内阁制,外交部长都是个显着和具影响力的职位。相比之下,中国围棋的哲学强调相对获益。中国式的外交政策可以比作做生意:你今天可能获得一些利润,但明天赚钱的可能就是我了。因为这样的思维,外交从来不是紧急的事务。和西方不一样,中国外交部长在行政级别上位置非常低,影响力也有限。

  中国文化的世俗本质也是其独特的地方。它没有改变他人的使命。在国际事务上,这反映在中国人对主权的理解。主权在西方意味着同质性和趋同,中国则强调多元化的和谐。西方国家有改变其他国家政体来符合它们标准的倾向,中国强力反对这样的做法,并重视不同国家的共存。

  在其漫长历史的一些阶段,中国的确是变得具侵略性,例如在元朝和清朝。但在这些时期,中国是被中国人所说的“野蛮人”统治。毛泽东式的气势凌人外交政策,主要是受到外来的意识形态,即共产主义的影响。今天,中国再次处在十字路口。两种观念的力量影响着它的外交:回归其自身的崇高传统或美国化。毫无疑问的,美国化将造成一个具侵略性的中国,回归其崇高传统意味着和平的中国,不论它是独裁还是民主。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2012-03-16)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