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刘震云:知识分子应该像探照灯

http://www.CRNTT.com   2012-08-09 15:46:24  


知名作家刘震云
  中评社北京8月9日讯/借着《一地鸡毛》、《手机》、《我叫刘跃进》等影视作品,作家刘震云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年底,他担任编剧的重磅影片《一九四二》将和观众见面。除去身上著名作家、编剧的标签,刘震云的日子过得和他作品的调子一样朴实、鲜活、低姿态——每周要去几次菜市场,熟悉各种蔬菜水果的价格变化,老赶快收摊儿才去,因为菜能便宜不少;有时专门赶下雨天儿去,茄子一块钱一堆儿,买完挺高兴跟捡了大便宜似的。

  刘震云不喜欢因为自己著名作家的身份就弄得跟别人不一样似的,他特别“愤慨”地跟记者投诉:西客站过街天桥的滚梯老是封起来的——就你们晚报能管这事儿,赶快帮着呼吁呼吁,不要让那些赶火车或者下火车的人这么狼狈不堪,花了纳税人的钱建的设施为什么不能让纳税人享用呢?已经年过五十的刘震云说起这些还跟“愤青”似的,“投诉”完,他赶紧抿了口水——“一说这些就火儿大”。

  刘震云口中老念叨着“底层人民”,他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莲》中,依旧表达了一个底层妇女的呐喊,这不但是刘震云第一次以女性为视角展开的小说,还是他首次借鉴了微博的作品。在故事最重头也是升华的最后一章里,有个承前启后的人物老史,为了赶上一场牌局,发愁买不到回家的火车票,举着“上访”的牌子果真被遣送回家了。这个流传于微博的段子在刘震云笔下被赋予了极荒诞的色彩,也是整部小说的基调。昨天,记者专访了作家刘震云,请他在新作上市之初分享自己的创作和生活故事,他不忘用独有的刘氏幽默“调侃”——给个大点的版面呗,怎么也是个知名作家啊,别光登那些明星。

  关于新书

  中国人特容易把事情说乱

  记者:最近几天都在为新书宣传,说的有些疲倦了吧?

  刘震云:作者应该都用书说话,而不是自己出来说,但我发现现在还没有一个作者做得到,因为书不能放在仓库里。作者一般都得走这么一段“苦难”的历程,只是方式不一样,国内我们是面对媒体,国外是面对读者,我去过欧美推广我的书,是举行朗诵会的形式,可以在大学、图书馆甚至一个村子的仓库里,去读你的书。

  记者:现在国内还没有时兴“读书会”这种方式。

  刘震云:其实这种方式会更好,我已经试着在推广。这比让作者在新闻发布会上讲书之外的话更好,我最近在一个大学里,演讲完,就说我读一段书吧,因为你用你的语调情感,读自己的作品,和读者的交流更直接。我看学生们的反应都很好,说比看一个明星的表演要好,我准备把这个风气推广到互联网和电视上。

  记者:《我不是潘金莲》名字很特别,实际上她是讲了一个因为“假离婚”上访的妇女,把一串贪官告倒的怪诞故事,提到上访,我们总是想起“秋菊打官司”,但您的主人公李雪莲和秋菊实际上差别还挺大的。

  刘震云:和《秋菊打官司》表面很像,那个故事说的还是官司的理儿,《我不是潘金莲》对整个社会、生活、制度有着思考,而且是摒弃的思考。她们打官司的幅度不同。李雪莲用一辈子打官司,但她不是故事的主角。我写的不是打官司的事,写的是官司背后生活的逻辑。也可以把它叫做底线小说,探讨我们生活的底线在哪里,就好比在街上看到一个老人摔倒,把他扶起来,这是道德底线。我一直觉得中国缺少思想家,中国人特容易把事情说乱,一件事儿有八个道理,我要跟你说清楚,得八八六十四个理儿,变成好几件事,让卷进去的人百思不得其解。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