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从政府经济学看中国的未来热门产业 | |
http://www.CRNTT.com 2012-10-06 09:18:02 |
我们可以从信息检索的角度来看看这些热门产业:1、IT业,包括3G工程师、游戏、软件;2、金融业,包括投资分析师、注册会计师等;3、房地产,包括房地产策划师、房地产推销员等;4、酒店旅游业,包括餐饮、娱乐、酒店、旅游等;5、保险业,包括保险精算师等;6、制药保健,包括高级医药代表、药品研发人员等;7、汽车业,包括汽车修理、汽车销售代表等;8、环境工程,包括环境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等;9、物流业,包括物流师、供应链经理等。从这些热门行业来看,基本上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就是中国老百姓心中的未来型热门产业了。 其实,不要责怪老百姓的产业认识层次没有上去,政府的产业现状也没好到哪里去,这方面的历史数据是相当悲惨的。1989年中国地区内工业部门产业结构与全国部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9以上的省市区有22个,占省、市区总数的75.9%。如果除去几个资源偏重型产业,相似系数在0.9以上的省区有26个,占省、市区总数的89.7%。这也就是说,90%的省市在产业领域想干的都是一码事! “九五”期间问题依旧很严重,当时各地纷纷推出了以汽车、石化、钢铁、电子等产业为重点的庞大的“发展计划”。据有关部门测算,将汽车列为支柱产业的省、市区有22个,几乎都是整车厂;将电子列为支柱产业的有24个,发展重点又都是通讯设备、计算机、电子声像设备等;将化工列为支柱产业的有23个,而且大多是以石化为重点。 “九五”之后,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产业趋同性有了明显改观,但这种好转的趋势在2008年之后又有了逆转的趋势。主要原因是:1、中央虽然三令五申,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很高,产业视野却跟不上,导致大家一哄而上;2、资源约束,自然资源的分布趋同,连带着产业也趋同,这个很好理解;3、资本投放无视产业发展趋势,比如银行的视野就集中于几个热门产业,自然这些产业也就热烈。本来是“因势利导”,结果却成了“因利导势”。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