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毛四维:印巴和平进程走向悬崖?

http://www.CRNTT.com   2013-01-22 11:10:30  


 
  但是,印度政府却处于左右两难的困境。一方面,政府不希望看到局势失控,因为与巴和解政策被称作是总理曼莫汉星付诸心血的“个人项目”,而且已取得一定成果;如果对抗升级,则意味着政府坚持的对巴政策归于失败,执政的国大党在国内政治中将会失分。

  因此,在最初几天里,印外长多次公开呼吁克制,在印度国内一片强烈反巴的声浪中,这是一个相当独特的声调。然而,随着反对党攻势日益强劲,民意日趋激烈,而且转眼明年将举行大选,政府又不能让反对党抢去民族主义的旗帜。因此,在最初几天里,总理保持沉默,为日后可能调整立场留有退路。

  1月14日,周一,印巴军队举行控制线部队旅长级会晤,各方对此抱有期待。然而,会晤失败,毫无结果。很可能是因为这一发展,印度政府第二天突然改变腔调。总理利用一个公共活动的机会向媒体说了三句话:一是克什米尔所发生的事情“是不可接受的”,二是巴方对涉及“斩首”的人员必须“绳之以法”,三是“与巴关系将不可能不受影响”(it cannot be business as usual with Pakistan)。同日,政府仓促宣布,应于当天(1月15日)启动的印巴间新签证政策暂缓实行,正在进行中的体育、文艺等友好交流项目统统叫停。对此,一些观察家焦虑指出,印巴和平进程或许正在走向悬崖。

  然而,政府的这一政策摇摆在国内政治中恐怕并不得分,部分媒体对政府外交政策屈服于国内政治考虑立即提出尖锐批评。全国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印度时报》社评指出,“使地方性冲突升级不符合国家利益”。在新闻真实性方面享有较好声誉的《印度教徒报》社评写道,“总理疲倦无神的言词和政府大错特错的决定显示,对曼莫汉星的对巴政策的无情攻击正在对国家造成伤害”。

“碉堡”和“斩首”

  在这一过程中,印度有两家报纸的报道对澄清事情真相起了特殊作用,而且有助于各方认识最近克什米尔交火的性质:是地方性、纯军事性事件?还是全局性、具有政治含义的事件?《印度教徒报》和政治上倾向国大党的《印度斯坦时报》分别在1月10日和13日发表内容基本相同的报道,指出这一轮局势紧张从事发原因上说,双方都有责任。

  故事是这样的:在乌里段有个村庄与控制线紧挨着,去年9月,村里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妪成功穿越防卫严密的控制线进入巴方境内,目的是与其在巴方定居的儿子团聚。印方驻军由此发现防卫漏洞,决定建造在一观察碉堡,以加强对村民行动进行监视。然而,根据克什米尔停火协议,双方不得在控制线两侧150米范围内建造任何新的工事。巴方先用扩音喇叭就印方建造工事提出抗议。但印方不予理会,声称碉堡是面朝村庄而不是面向巴方的,坚持把碉堡建成。于是,巴方于去年10月向碉堡开火,并造成村民伤亡。这是今年1月6日新一轮交火的背景。

  更重要的是,两篇报道都披露了一个重要事实,即不仅巴方对印方阵亡军人有过斩首行为,印军人员对巴方阵亡者也做过同样的事情。对这些极为敏感的报道,印度政府和军方都未予否认,而BBC等国际媒体予以转引,印度电视频道的辩论节目对此也无法回避。

  可以说,“碉堡”显示了这是地方性,而非全局性的事件;而“斩首”则反映了这是双方军人不止一次使用过的报复泄愤手段,并非具有两国关系政治方面的特别含义。也就是说,如果双方政治、军事领袖无意利用最近事态另有他图,那么,克什米尔停火有望维持应该是可以期待的结果。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