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货币发行机制改革窗口临近

http://www.CRNTT.com   2013-01-25 07:57:13  


  中评社北京1月25日讯/2012年金融数据悉数出炉。外汇占款增量骤减,外汇储备净减少,外商直接投资(FDI)创下3年新低,人民币双向波动格局形成。证券时报发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文章表示,这些新的变化蕴含着哪些政策含义?将对中国货币金融环境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这些都是货币当局面临的重大课题。

  货币替代现象再度出现

  文章指出,中国的货币机制正在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在资本流动双向平衡将成常态,资本项目甚至出现逆差的大背景下,基于汇率水平的货币投放机制将根本性改变,这对央行的传统货币政策是新的挑战。其实,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不同货币的资产转换,也被称为“货币替代”的现象在起作用。资产外币化也即经济学中的“货币替代”。一般来讲,当一国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或一定的汇率贬值预期时,公众可能缺乏对本币稳定的信心,减少持有价值相对较低的本国货币,增加持有价值相对较高的外国货币,于是外币取代本币作为价值贮藏手段和交易媒介。这种“货币替代”的现象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出现过。

  自1994年中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开始,中国“货币替代”程度迅速攀升,直到1997年才有所回落。当时的“货币替代”加剧主要来自于三方面原因:一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收入大幅度提高,人们有了持有外币资产的愿望;二是当时的汇率双轨制度使人们产生了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为了规避汇率风险,人们更愿意持有较为稳定的外币资产;三是这一时期中国正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达到了20%以上,为了避免通胀带来的实际资产的损失,人们更多地选择外币资产。

  但此后若干年,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外汇储备的飙升以及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居民增持本币资产和减持外币资产,导致基础货币过度投放,也造成了近些年来的“货币反替代”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