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张云:中日战略关系为什么建立不起来

http://www.CRNTT.com   2013-04-22 08:55:54  


 
如何推动让条件逐渐成熟

  首先,中国在对日外交上需要更加积极主动争取日本民心,让日本的民众认识到崛起后的中国仍然把日本作为重要的战略伙伴。

  冷战后,日本政治结束自民党长期一党独大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过去20多年日本政权更替频繁,以往的政治格局被打破,政治家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讨好选民来获得议席。但是遗憾的是,中国的对日外交并没有敏感地意识到日本的变化,依旧沿袭过去重视日本政界对华友好人士,友好团体的传统“中日友好”外交模式,这可能是对日外交最需要反省的地方。

  随着中国国力不断上升,日本国民一定程度上的不安也不足为奇,不安不等于感到威胁,是可能通过一些沟通解释来化解的。东亚发展大势是中国的复兴,而日本的国力相对逐渐减弱,在这样力量对比逐渐有利于中国的情况下,中国在外交上的主动就显得更加必要了。2007至2008年,中国最高领导人显示了前所未有对于改善中日关系的诚意和行动,包括胡锦涛和温家宝访问日本效果较好,但遗憾的是中日关系基础薄弱的情况没有得到持续改善。中日关系打开僵局需要“超常规”的方式,要有勇气,越是气氛不好越是要去做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意愿。1999年初,面对中美关系严峻挑战的时候朱熔基总理明言访问美国是为了“让美国消消气”,坦诚程度着实让人吃惊。

  中日之间,中国是否也能体现出类似大国风度呢,特别是对于日本的民众,事实上2000年朱熔基访日时同市民电视对话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年,毛泽东放弃战争赔偿的决定虽然因为他有绝对的权威才能实现,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慷中国人的慨,但是从战略角度来说中国获得的是长期对日的道德优势,无论到什么时候日本在道义上都有愧于中国,这个十字架本身就是对日本战争力量的一个无形的制约,这一点日本人心理是有数的,他们对待韩国的看法就很不一样,战术妥协换取战略利益是中国应当尝试的。

  第二,日本要证明自身的外交具有独立性,而不是美国外交的附属物。中美之间互相定位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几经初见形成了,特别是2005年佐利克提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中国则不断保证“和平崛起”,双方建立了战略与经济对话,交流渠道是畅通的。郑必坚早就提出中国要超越传统的大国崛起的道路(to transcend the traditional ways to great powers to emerge)。

  戴秉国的《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论文中也非常明确,王缉思和李侃如的《中美战略互疑》报告书也说明双方对于问题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但是中日之间相互战略定位模糊对于双边关系是负面的,而且会导致误解和误判。

  中日之间虽宣布建立战略互惠关系,也有战略对话框架,但都流于形式。中国始终将日本看成是其对美外交的附属物,而日本则将对中国外交看成是对日美外交的衍生。如果说中美关系基于实用主义的共识(a shared sense of pragmatism)的话,那么中日之间似乎还不是这样,现在在东亚的恐惧并不是中美会被迫交战,而是中日之间会因为民族主义导致中日在东海的冲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