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外交的源动力在变

http://www.CRNTT.com   2013-08-31 08:44:48  


 
  国威不一定外交抗议和动武,有时领导人的肢体动作或一句话,就能向国际社会展现出许国家的自信、务实与威严。解释只有一个:驱动中国外交的源动力变了,中国领导人不片面坚持意识形态标准,不单强调经贸关系,而是经贸和维权同步平行推进。

  部分国家并没及时适应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日本低估中国反制决心,把钓鱼岛国有化,而且还要进一步改变钓鱼岛的现状。结果,日本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被打破,多年来只有中国民间人士参与的保钓运动为政府的公务执法船所替代。钓鱼岛对峙还有外溢效应,那些认为中国软弱的国家应收敛对华挑衅。中国不主动挑事,但有关国家企图改变争议区状态,中国的反击会是坚决而有力。

  朝鲜第三次核试后,中国的反应备受赞扬,美韩等均认为,中国对朝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安理会制裁朝鲜的决议案中,中国连续投赞成票;减少对朝援助和关闭银行账户。这种理解并不全面。拥核的朝鲜对中国同样是威胁,其许多核设施就建设在边界附近。应该看到,中国对朝政策又回到邓小平当年试图建立的半岛政策。中国在半岛有自身战略利益——保持和平稳定是中国发展的前提,但保持稳定手段是多样的,不仅是经援或迁就某个国家。近期中国对半岛政策的调整不但没影响到中朝关系,而且还强化中美韩国等国家的合作。

  经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积累起相当规模财富,外交政策走入新转折点,外交源动力不再是意识形态,也不单是只依靠经贸往来去稳定国与国的关系,而是维稳和维权相平衡的对外政策。一个负责任大国要统筹手中所有资源,而不是意识形态和经贸两种,主动参与到国际和地区事务,不但维护国家利益,也要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如到亚丁湾护航等。

  当然,一国外交政策不可单独用意识形态、经贸及维权来割裂剖析。但对源动力的分析却能使我们把握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从而也会掌握其未来走势。

  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