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当代中国为什么盛行物质主义

http://www.CRNTT.com   2013-09-29 10:16:40  


物质主义热潮并不仅仅表现为对奢侈品的极度钟爱,还伴随对公共事物的冷漠,政治参与热情的衰退,公共人际交往的萎缩。
  中评社北京9月29日讯/南方都市报日前登载陶东风的文章《当代中国为什么盛行物质主义》指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物质主义热潮并不仅仅表现为对奢侈品的极度钟爱,对物质欲望、身体快感的无度追求,对个人内心隐秘经验的变态迷恋,它实际上还伴随公共性的衰落:对公共事物的冷漠,政治参与热情的衰退,公共人际交往的萎缩;如欲克服中国九十年代以来的物质主义,既不能靠进口西方的上帝,更不能回到“文革”,而只能是着眼于重新激活公共精神,建设公民社会。详论如下:

  上世纪末,美女作家卫慧在《我的生活美学》中写道:“我也许无法回答时代深处那些重大的问题,但我愿意成为这种情绪化的年轻孩子的代言人,让小说与摇滚、黑唇膏、烈酒、飙车、信用卡等共同描绘欲望一代形而上的表情。”卫慧所谓“欲望一代”大约是指比她小的那些“八零后”、“九零后”们,他们“没有上一辈的重负,没有历史的阴影”。“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他们都不愿意负太大的责任。”这种不要责任和沉重,重要享乐和轻松的“欲望一代”的“生活美学”,可以恰当地称之为物质主义。最近热播的郭敬明的《小时代》,通过奢侈品和美色对这种物质主义生活美学做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这种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物质主义热潮并不仅仅表现为对奢侈品的极度钟爱,对物质欲望、身体快感的无度追求,对个人内心隐秘经验的变态迷恋,它实际上还伴随公共性的衰落:对公共事物的冷漠,政治参与热情的衰退,公共人际交往的萎缩。凡此种种,共同构成了1990年以来大众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语境。对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两种世俗化的角度加以分析。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0年年末,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类似西方的“祛魅”或曰世俗化运动,我们称之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平等、理性交往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开始兴起,关于真理标准、人道主义、主体性的讨论是其标志性事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世俗化否定了“文革”时期的贫困崇拜,肯定了物质生活的合理性。虽然这个世俗化浪潮同样伴随个性觉醒、个人主义以及物质生活的合法化,但它们并不意味着公共生活的衰退,恰恰相反,建立在祛魅(“思想解放”)基础上的新公共性的生成,是以觉醒了的个人为诞生标志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