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差异的缩小始终是一个极重要的命题。 |
中评社北京10月6日讯/中国最近30年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后发优势”。因为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差距,而差距意味着技术、制度、管理等各方面的落后,因此可以借鉴、购买已有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制度方面的经验教训,而且可以引入外资,不需要自己积累,所有这些后发优势都能为中国的发展所利用。
最新出版的人民论坛发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蔡昉文章表示,“后发优势”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是产业转移。中国与亚洲四小龙和日本存在差距,一方面从这些国家和地区引进了技术、资金、管理和制度,另一方面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转移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也就是发展经济学中的“雁阵模型”。以往讲雁阵模型时,都是指独立经济体之间的产业转移,如沿着“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国家—中国沿海”的路径。按照这个逻辑,中国的劳动力已经出现短缺,农民工工资上涨,成本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下降,那么下一个具有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优势的国家应该是印度、越南等国家。但是这种观点没有考虑中国大国经济的特征,因为基于东部与中西部的较大差距,中国完全可以独立完成若干周期的雁阵式产业转移,31个省市自治区可以不断进行产业转移。这种特征切断了“雁阵模型”在各个国家之间的转移路径,使得“雁阵模型”的中国国内版本在理论上得以成立。
文章称,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差异的缩小始终是一个极重要的命题。我们假设“雁阵模型”适用中国,按照之前阐述的比较优势理论和雁阵模型,如果说中西部地区接受了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那么应该有更多的农民工留在中西部而不是转移至东部。但2000年从中西部地区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有47.7%去了东部,到2005年这一比例更上升至50.3%,这说明加快发展中西部的工业增长模式并没有带动劳动力区域的重新配置,这令我们对中西部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假说提出质疑。2000年以来东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比不断上升,但中西部地区的这一比重上升更快,超过了东部沿海地区。也就是说,中西部制造业的资本密集程度超越了东部地区。显然,这不符合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不是“雁阵模型”的必然结果,因为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低,劳动力成本较低,资本相对稀缺,本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