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经济:五大领域明后年将加快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3-11-20 09:06:42  


  中评社北京11月20日讯/在中国人的眼中,“三中全会”差不多成为改革的代名词,其中换届的“三中全会”尤其值得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同时具有这两个特点,而且它还有第三重背景,即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严峻的外部和内部挑战的情况下,需要新一届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核心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为新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最后“一跳”。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堪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决定的发表也充分显示了这确实是一个新的“改革盛宴”。 

  中国证券报发布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文章分析,有两点超出预期,成为新一轮改革的最大亮点,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形成了完整、全面的改革思路,预计明后年将会在一些人们十分关切的领域率先突破。

  第一个超出预期的方面,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的最大亮点是提出市场作用“新说”,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由“基础性”提升到“决定性”。与社会普遍预期相同,这次全面深化改革方案重点仍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提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几乎所有人都没预期到的。不仅如此,它是重大的市场理论创新。

  我们不妨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提法的演化说起。改革开放之初,并不想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市场仅起补充或辅助作用,“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可以说是80年代最鼓励人心的对市场与政府(或计划)关系的理解,在资源配置或决定价格上,许多人仍主张计划或政府为主,市场为辅。而邓小平南巡讲话是我们对计划与市场的作用认识的一个重大突破,市场与计划都是手段,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在资源配置中需要计划与市场“两只手”,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个基础性作用在当时还加了个限定词,即“宏观调控下”,完整的表述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后来去掉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这一限定词,正式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性作用。”基础性作用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法国年鉴学派的上层组织理论所讲的“下层组织”,具体来讲是指商品价格的完全市场化,而要素市场仍受严格的政府管制,仍然不能市场化。这就是“大双轨制”。也就是说,市场管一半,政府管另一半。随着中国经济和市场制度的演化,这样的“大双轨制”导致的竞争不充分、分配不公平及资源配置的扭曲越来越明显,需要将所有的要素价格市场化纳入整个市场化改革的框架。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恰恰解决了这一根本问题,就资源配置而言,只有市场机制是根本性的、决定性的,政府的作用仅是辅助性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被最恰当地描述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最大的贡献是:明确市场与政府作用的对象不同,在资源配置上市场必须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作用将是最小化,而政府的作用主要将限定在公共领域或市场环境方面。因此,就经济改革而言,这是一次最到位的改革,改革进入到下半场,主要是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全面破除各种市场壁垒。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