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报纸的苟活空间仍然存在

http://www.CRNTT.com   2013-12-30 14:18:50  


2013年12月23日,上海,报刊亭摆放着当日出刊的《新闻晚报》。东方IC供图
  中评社北京12月30日讯/“其实,报纸死不死,早已不是一个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时间问题……但总体而言,中国报纸的苟活空间依然存在。”叶克飞文章《中国报纸的苟活空间仍然存在—— 受困于体制,同时抱着体制的大腿》如是说。详论如下:

  有一年赴上海某高校短期学习,有人曾向我推荐“早午晚报”的创举,即《新闻晨报》、《新闻午报》和《新闻晚报》。几年之后,《新闻午报》已更名《天天新报》,《新闻晚报》则宣布2014年元旦起休刊。

  《新闻晚报》的休刊引起了众多报人的哀鸣,诸如“报纸已死”之类的说法仿佛又得到了有力佐证。这些年来,这种说法早已不新鲜,但凡报人见到新媒体人,总会半真半客气地说一句:“我们日子越来越难过,你们厉害啊!”

  其实,报纸死不死,早已不是一个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时间问题。它的低迷与消亡,其实与蒸汽火车、驴拉石磨一样,意味着一种载体的逐渐式微与消亡。有一些自恋的报人会将“报纸之死”等同于“新闻之死”,不但犯了偷换概念的错,无视更新的新闻载体(尤其是自媒体),而且在中国现实的照映下,显得无比讽刺。

  对于报人来说,慨叹《新闻晚报》的休刊,为该报同仁的去向担忧,甚至心生兔死狐悲之感,都属人之常情。但严格来说,它未必算得上“标志性事件”,更无需渲染悲情。它只是上海报业整合的其中一步,也是今年以来数种报刊关张的其中一个。

  近年来,在报业式微的大潮流下,许多精英报人都流向了网媒。前段时间曾有一篇文章,指出“传统媒体的最大拦路石不是新媒体,也不是其他,而是体制”,此说法确实一针见血。正因为体制,它们才被迫做官样文章,才对新闻忍痛取舍,才没有独立发声,甚至它们想向新媒体靠拢时,也总是因为体制差异和观念差距而显得不伦不类。

  但同时要看到的是,报纸乃至各种传统媒体,它们一方面受困于体制,另一方面亦得益于体制。它们的话语权、受众群体的获取、赖以为生的收入,实则都是体制赋予。

  当我们时常以美国报业的各种减版、亏损、休刊为佐证,慨叹报业的消亡无可挽回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点:中国报纸的日子真的那么难过吗?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