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胡凌炜:两岸关系制度化目标与路径 | |
http://www.CRNTT.com 2014-03-30 00:36:43 |
(二)制度的功能 某种思想习惯、生活方式一旦成为制度并得到人们的认可,便会成为人们日常行为选择的权威和规范,从而对那个社会中成员的性格和思想习惯产生影响,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1.控制与管理功能。制度对价值观念、行为和秩序具有控制功能。制度为个体和群体的活动及互动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规则框架,人们的各种行为都需在此制度框架下运行,也因此会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群体心理和行为模式,即形成所谓的秩序。因为有了秩序,使得人们可以对制度约束下的行为做出符合常规的预期。 2.目标实现功能。制度通过激励、引导及整合的方式将不同的行为都纳入了同一个体制内加以约束和规范,减少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结构性冲突。 3.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功能。制度通过将各种行为的限度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确立下来,可以从不同角度规范和警示个体的行为,减少个体因越轨行为而承担不利后果的现象,并通过激励的方式规范个人行为循着社会的正常运行方向进行。 4.降低个体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功能。在实践中,由于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的限制,人们很难正确预料未来行动的后果;而完善的制度能在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中引导个体决策,根据制度的规范要求,我们可以预测到他人在制度的约束下会如何作为,这无疑会增加人们对未来预期的把握,降低决策风险。 就制度的功能解释来看,完善的制度有助于在相互交往中约束个体的行为,减少相关利益的冲突,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提供可以合理把握的预期保障行为的可辨性,最终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正如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哈耶克说过,一种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做坏事,而一种好的制度会使坏人也做好事。大陆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也曾经强调“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⑥ (三)两岸关系的制度化 根据上述制度的定义和功能,我们所要提倡的两岸关系制度化,就是以两岸的最终统一为目标,在公正合理的社会规则基础上,建立一个稳定、协调与均衡的制度化结构,并且能够促进两岸关系稳定、协调和融洽的制度模式。通过完善的制度规范两岸的行为,建立良好的两岸互动秩序,构建和谐的两岸关系。正如1983年6月,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的谈话中指出,“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⑦然而,要真正做到谁也不吃掉谁,实现两岸的双赢需要从制度设计上予以保障。 两岸关系制度化的目标 (一)通过两岸关系的制度化增强两岸的政治互信 目前,虽然两岸社会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两岸关系呈现和平的态势,但是,两岸之间仍然缺乏足够的政治互信来推动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两岸缺乏政治互信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对于两岸关系的现状及未来两岸关系长远发展的方向仍然存在重大的分歧。由于缺乏共同的认知,使得双方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深的战略疑虑,对于对方的政策措施产生不信任。两岸之间存在的战略疑虑,不仅导致两岸政治互信无法建立,而且使得双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各项措施,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产生一些摩擦。 从实际情况分析,现阶段大陆与台湾两岸政策的共同点是保持两岸关系的稳定,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但是,对于两岸关系现状的认知存在分歧。同时,双方对于未来两岸关系发展长远方向和目标的认知也不一致。在具体的政策宣示中,大陆的顾虑是防止出现“两个中国”或是“一中一台”的局面,因此,努力追求两岸共同的部分,指出“一个中国框架的核心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两岸从各自现行规定出发,确定这一客观事实”,但是,台湾的顾虑是“一旦接受一中,台湾将被地方化,将丧失对等的原则”,因此,总是突出两岸差异的部分,强调“各自表述”,企图以各自表述的方式凸显自身的存在。由于双方对两岸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缺乏共同的认知,在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彼此始终带着防范的心理,提防对方政策措施中可能存在的圈套和陷阱。通俗地讲,就是大陆担心台湾脱离“一个中国”的框架,台湾担心被“一个中国”框架套牢。 针对目前两岸之间存在的战略疑虑,要逐步加强两岸的政治互信,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不是谁吃掉谁的政治理想,不仅需要双赢的政治思维,更要发挥制度的功能,通过两岸关系的制度化减少相关利益冲突,降低未来不确定性风险,提供可以合理把握的预期保障。逐步建立两岸和平发展新秩序,让两岸双方对于未来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保持信心。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