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给你一个最好的莎士比亚

http://www.CRNTT.com   2014-05-14 13:39:15  


《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苏福忠等译,新星出版社出版
  中评社北京5月14日讯/“莎士比亚的影响是怎样的?我们为什么要读莎士比亚?”4月20日,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沈林等做客腾讯书院,在莎翁诞辰450年周年之际展开对话,沈林认为“翻译文学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如同盗版光盘催生了中国电影发展。而莎士比亚之所以经久不衰,因为其‘有用’”。

姜红:为什么要读莎士比亚?

  无处不在的莎士比亚“朋友圈”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莎士比亚的影响是怎样的?第二,为什么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读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21世纪的普通人,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 

  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认为,即便与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相比,莎士比亚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其他几位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也对莎士比亚推重备至。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认为,即便与古希腊诗人荷马相比,莎士比亚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 

  拜伦在19岁时就称自己像《雅典的泰门》,因为他愤世嫉俗,在议院和同堂的贵族疏远,这时候他把自己比作法庭上的“夏洛克”;在讽刺贵族时,他自视为“科利奥兰纳斯”。性格上,总体来说他觉得自己和“哈姆雷特”最相契合。拜伦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引用莎剧,有时候直接摘引,有时候转述暗指,构成拜伦式的修辞方式。拜伦式的写作风格,其中一个要素是大量用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来引莎剧。另外拜伦很有名的作品《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中间都有提及莎士比亚非常有名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有意思的是,拜伦经常在雪莱面前批评莎士比亚,可他不是真的对莎士比亚有多大的意见,而是想引诱他的朋友雪莱为莎士比亚做辩护。这样一种爱戴方式蛮有意思。(编者注:乔治·戈登·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文中所提及的“雅典的泰门”、“科利奥兰纳斯”“哈姆雷特”等,均为莎士比亚笔下的作品和人物,可见拜伦对莎士比亚的爱戴和推崇)。

  雪莱(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的诗剧《钦契一家》,情节中有一些类似《奥赛罗》和《麦克白》,其中广泛征引莎剧中的戏文,而且充满着莎士比亚风格的意象。有人统计,雪莱征引莎士比亚的作品多达60处,其中最多的是在悼念济慈的挽歌《阿多尼斯》中。济慈的莎剧造诣很深,他的《恩迪米翁》就受惠于《暴风雨》和《仲夏夜之梦》。他很有名的一句诗“美就是真,真就是美”,思考的就是莎士比亚《李尔王》提出的关于美和真的问题。还有著名诗人丁尼生,他受莎士比亚影响的一个表现是用素体诗来写剧,但他不止于形式上的模仿,他把《哈姆雷特》看作是“我所知道的文学中最伟大的创造”。诗人勃朗宁在信中、剧作或者诗中提起莎士比亚,总是带有崇敬之情。他在1850年发表的诗《圣诞前夜》中,把莎士比亚比作基督,在1884年发表的《名人》中,要求给予莎士比亚的名字与耶和华的名字同样的敬意。这些都可以做比较文学的题目,很有意思。

  再就是奥登,原本是英国诗人,后移居美国,上世纪30年代非常有名,在中国也很有影响。作为诗人和评论家,奥登与莎士比亚有着密切的关联,他在1944年出版的剧作《大海和镜子》就琅琅上口,无论人物还是结构,都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近似,只有结尾的地方才有他本人对艺术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他《忧虑的时代》的第二部分是对《皆大欢喜》第二幕第七场中“人生七个时期”的生理活动的一个解释,他在1962年出版了《染工的手》,这是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11首中受启发而起的标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