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中评:割让台湾殇思 对两岸有何启示 | |
http://www.CRNTT.com 2015-05-08 00:26:30 |
乙未割台的直接原因是甲午战败 根子在制度腐朽和国力孱弱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与外国侵略者军事实力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又是中国败得最惨、伤得最深的一次战争。乙未割台即甲午战败结下的最大恶果。战前,中国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规模俱远高于日本,经过30年洋务运动,拥有位居世界前列的铁甲舰,建立了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似乎足以与日匹敌,但制度上的腐朽落后决定了清廷只是外强中乾的“黔之驴”。 一是眼光短浅,恪守旧制。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失利和边疆危机使清廷产生极大震撼,遂以“自强御侮”为目标,采取整饬海防、筹建海军、开办军工等一系列革新举措,希冀维护“天朝大国”的尊严和地位。但清廷权力核心对形势缺乏清醒认识,幻想通过“器物”之变来维护皇权专制和集团利益,军政体制机制始终未能改变混乱落后的局面。作为改革产物的北洋海军,也未能逃脱被腐蚀、分割和瓦解的命运,日军的舰炮只是致命一击。 二是意志薄弱,苟且偷安。外敌入侵、连战连败的现实击碎了清廷的“天朝迷梦”,也打掉了清廷的自信,息事宁人事实上成为对外交涉的指导原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更屡现战场上打了胜仗、谈判桌上却丧权辱国的怪事。1874年日本侵台战争中,清廷在政治、法理、军事全面占优的情况下,与日签订了既赔理又赔款的《北京专条》,连日方也感到此为“古今稀有之事”。甲午战争亦如此,清廷自始至终就没有必胜信念,死守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到战争后期,一味乞和求降,结果使国家民族付出了惨重代价。 三是内耗严重,腐败成风。官僚体系腐朽,自上而下结党营私,勾心斗角,当日本倾全国之力试图以“国运相博”之时,朝廷内外仍文恬武嬉,上行下效,北洋舰队成军后未增一舰一炮,巨额海军经费反被挪用修园林楼馆。军中腐败有过之而无不及,派系丛生,唯亲是用,军纪散漫,弄虚作假,严重削弱战斗力,甲午海上战场虽有邓世昌等忠勇之士,然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而敌一艘未沉,实属意料之外的必然。腐朽的制度不仅淘空了国力军力、涣散了军心民心,亦助长了外敌入侵的野心和得到猎物之后的贪欲。1879年7月,美国人杨约翰曾致信李鸿章:“中国若不自强,外人必易心欺侮……据日本人以为,不但琉球可并,即台湾暨各属地动兵侵占,中国亦不过以笔墨口舌支吾而已。”1895年《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为此番话写下了惨痛的注解。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