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 
中评论坛:香港青年领袖论深层矛盾

http://www.CRNTT.com   2015-07-12 00:06:28  


 
  政改如果无法通过,尽管意味着当前反对派的主张获得“胜利”,可能使他们暂停制造运动,但长远来说,这意味香港政制发展原地踏步,最终只会累积青年人的怨气。青年人其实希望改变社会一些确实存在的问题,比如地产霸权、发展空间狭窄、社会价值单一压抑、政策“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等。当中当然有泛民从中阻挠的因素,但政府自身工作也缺乏眼光,墨守成规,在教育、宣传甚至话语上,仍是“大香港主义”,结果一代人下来,青年人看不到“一带一路”及香港与内地交流合作的机会;至于CEPA之类的安排,虽为商家提供机会,但对于普通百姓如何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政府却很少推动相关的工作,所以,香港当前的整个建制,对于社会问题和社会停滞负有责任。香港未来的发展与外部因素关联很大,内地如何发展和规划,香港很难掌握,但选举制度作为一个符号,如果可以有所改变,令回归以来的政治结构有所变动,对青年人也是一个希望,有助平息他们的愤怒,至少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采取观望态度,为社会制度改革,包括政制、经济、教育、文化的改善,争取时间。反过来,如果政改不能通过的话,这个社会状态就不能改变,青年人只会对社会及香港的爱国阵营更加失望。

  香港媒体往往自然而然地传播西方的偏颇观点

  可以说,舆论虽然不完全站在极端本土派一边,但也一直不在爱国阵营一边。香港回归这么多年来,没有去殖民地化,冷战以来数十年的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社会各界承认“文化上的中国”,却一直排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媒体往往自然而然地传播西方的偏颇观点,沿袭殖民时代的一些习惯和思维,使香港社会仍然存在抗拒国家主权、反感大陆的情绪,难以建立国民认同。

  举例而言,香港媒体基本上没有使用“朝鲜”一词,只有“朝鲜”。也许他们不理解这是韩国和西方立场的词汇,但所谓“必正其名”,如果这些名词都没摆正,我们可以想像媒体内部的“当然思维”是怎样的。绝大多数媒体,包括香港电台,继续说“台湾总统”,这既是立场问题,也是政治常识缺陷;即使采取中立立场,“共和国国家主席”和“中华民国总统”也只能二择其一。更不用说“中港”这个说法每日不绝于耳,把“中国”和“香港”作为两个对等政治实体。这些都是传媒对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环境下,即使没有脸书(facebook)等社交平台,没有“占中”,也只是潜而不发,殖民地的思想仍然得以延续,不代表社会真正“人心回归”。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