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理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区及重点

http://www.CRNTT.com   2016-05-25 07:41:0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改革使命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评社北京5月25日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策略性问题,就“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改革使命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期限上,这一改革将至少包括整个“十三五”的前半期;在范围上,将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在地位上,将统领这一时期的各项改革要求和举措;在性质上,这一改革强调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三点误区

  澄清模糊理念,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京华时报发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鹏文章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提出以来,因其思想深、内涵广、策略新等,在认识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和误解。“计划经济手段回归”者有之,“生产制造优先”者有之,“去产能是创新发展的前提”者亦有之。为澄清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理念,形成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思路的正确认识,先就目前具有广泛争议性的“三点误区”展开讨论。

  误区一:供给就是生产,因此供给侧就是生产制造环节。

  这一认识的错误在于大大缩小了供给侧的范围,将包括多个领域、多个层面、多个环节的供给侧缩小为生产制造环节。习近平指出,“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这里的“基本方面”和“基本手段”都表明,供给侧所包含的内容应是整个生产过程,是广义的、服务于整个现代化大生产的内涵,即从最基础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环节开始,到制成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到发生交易环节之前结束。因此,供给与生产的概念是基本统一的,但供给侧所包含的范围远远超过生产制造环节,至少在构成框架上应包括要素资源、价格机制(配置)、生产制造、产业组织(产业链、价值链)、市场准入(含渠道性物流)等五个环节。

  误区二:改革强调总供给,因此供给体系的自我完善与创新是改革目标。

  这一认识较具迷惑性,容易导致错误理解。根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的决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前提下,“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可见,这一改革的目标是需求,既要促进总需求规模的扩张,又要适应微观需求结构的变动。习近平指出,“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误区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去产能、去库存。

  这一认识的错误有两个:一是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格局缩小,将生产制造环节的工作重点作为改革的核心;二是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十三五”发展要求进行割裂,从而强调了操作和局部,忽略了战略和整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无论是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降低企业成本,还是化解房地产库存、补齐发展短板、防范金融风险,都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决心的重要检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十三五”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改革措施,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与“十三五”的发展战略目标是统一的,创新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和支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求。

  四大支柱

  消费、投资、产业组织和市场体系构成改革的“四个支柱”

  文章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如何认识、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运行框架。

  我们以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规律为前提,以消费和投资作为需求侧改革的主要支撑和供给体系要适应的重点,以产业组织和市场体系建设作为供给侧自主性、创新性改革和创造新需求的主要支撑。从而以消费、投资、产业组织和市场体系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个支柱”。

  第一个支柱是消费。

  消费在新常态阶段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消费是总需求中的主体构成和需求结构的最大影响因子;二是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消费需求的定制化、个性化和差异化特征逐步显着;三是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着上升,对供给体系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动提出了新要求,即以差异化的供给匹配个性化的需求。

  在这一消费形势下,中国在供给侧必须应对消费需求在中微观上形成的功能性消费、融合性消费和减量化消费带来的挑战。其中,减量化消费的重点和难点不在消费而在供给,即减量化将导致供给体系面临总量性和结构性的共同挤压,从而给部分产业带来难以自我调整的压力。从制造业内部看,通用性产品面临的压力大于专用性产品,而钢铁作为制造业中通用性产品的最主要代表,面临的转型压力和创新风险最大。从制造业外部看,动力供给是生产体系最重要的外部支撑,面对电力产品的同质性,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耗将形成内部替代,伴随外部需求的“减量”和内部供给的增长(如页岩油气革命等),热值高、排放少、运输储存便利的油气资源成为煤炭资源的重要替代品,从而使煤炭产业同时遭受减量化、替代化和价格竞争的三重压力,成为动力体系中风险最大和自主转型空间最小的行业。因此,将煤炭和钢铁列为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转型行业有其重大的现实性和理论上的必要性,去产能、去库存工作的着力点也基本形成。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