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评智库:蔡英文两岸未来走向何方

http://www.CRNTT.com   2016-09-17 00:15:06  


 
  然而,日前,民进党“全代会”上,就“冻独”问题,有代表提案,以蔡的“维持现状”论述替代1991年“台独党纲”中的“台独”条文,以及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2007年《正常国家决议文》,引发外界高度关切。就蔡英文将上述提案裁决“交中执会处理”的态度,陈菊受访时表示,民进党对“维持现状”提案“高度重视”,其释放出的讯息似乎是有处理该案的可能。笔者分析,以蔡的思路和目前的岛内外政治情势与实力对比,如果她去处理,不可能采取提案中所谓“替代”“台独党纲”等党的历史文件的做法。其具体做法可能是循“台湾前途决议文”的路子,不动“台独党纲”,以另提“维持现状决议文”的方式,拟出现阶段民进党的行动纲领,降低“冻独”的程度与敏感性。而一旦这一步跨出来,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冻独”议题也就可以结束了。

  (四)未来岛内“台独”理论建构或进一步侵蚀到中华民族层面。

  目前,岛内民意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比例占8成以上,近年来岛内社会弥漫的反政党情绪和民粹操作也集中在“国家认同”的层面而尚未扩展到中华民族认同层面。但一是近来岛内有学者已经提出利用岛内公民社会的建构,以西方“公民民族主义”概念应对大陆民族主义的观点。所谓“公民民族主义”界定的“民族”与传统的基于祖先、种族血缘以及由此而来的历史文化脐带关系等为核心认同的“民族”概念不同,“公民民族”已经转化为一种以共同的价值观、政治认同等为核心认同的政治实体。近年来苏格兰欲从英国独立出来,公民民族主义的作用不能忽视。而“台独”学者早在1994年就引入这种观点,并以“命运共同体”即“台湾民族”概念呈现。二是认同“公民民族主义”的“台独”学者还在“中华民国宪法”中找到所谓法理依据,即“宪法”规定,“国民地位系于国籍”、不禁止外国人归划取得“国籍”,由此得出“国民全体”并不限于血缘关系等含义推论。

  值得警惕的是,蔡英文推动的“公民参与”以及“公民路线”策略,为未来“公民民族主义”付诸政治实践提供了土壤和机会,“台独”政客在文教“去中国化”、摆脱与大陆历史文化血缘关系的同时,又增加了脱离中华民族的法理、学理工具。

  (五)在两岸互动上以两岸事务边缘化及两岸民间交流为主。

  一是将两岸事务边缘化。蔡英文处理两岸事务,能谈就谈,能玩就玩,不能谈也无所谓,可以另辟他路;不能玩也无所谓,因为本来也不情愿玩,何况在内部其“民主台独”的施政最重要,两岸事务冷处理、边缘化最好。因此,陆客是否减少,不是她关注的重点,她关注的是如何引入其他地区的客源和交流,进而扩展、提升与其他国家的实质关系。对恢复两岸沟通协商机制也是如此。她不认为两岸既有的沟通协商机制停摆是多么严重的事,相反,停摆了反而省了她很多麻烦。何况她认为,通过两岸较低层级相关部门之间的对口视窗、民间各领域交流而带来的事务性沟通与对话,就基本可以取代停摆的两岸沟通协商机制、可以保障两岸和平稳定的现状、可以做到继续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了;两岸关系只要能把必须解决的民间交流中的突发事件解决了,加上有点民间交流的成绩,也就可以在两岸沟通的问题上、在两岸关系上有所交代了。二是阻止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不给大陆插手台湾经济发展的机会。这是她大力推动“新南向政策”的初衷。三是大打“民意”牌,操作民粹,以反击大陆压力,推卸己责。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