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中评智库:习近平的融合发展新思路

http://www.CRNTT.com   2017-05-01 00:09:01  


 
  第四,是争取台湾民心工作平台的新拓展。过去,大陆开展争取台湾民心工作的主要方式是“入岛”,但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很大,很容易被污名化,被视为统战、收买和拉拢,因而他们本能地加以抵制。而且,从这些年惠台让利的情况来看,受惠者多是中上层资产阶级,中下层草根阶层没有获得多少好处,利益分配严重不均,导致了大多数普通民众对大陆惠台让利的“无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大陆无法直接在岛内开展工作,只好委托给一些自己信赖的政党或团体,而这些政党或团体在层层委托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致使大陆在台湾开展的争取民心工作事倍功半。鉴于此,大陆开始调整工作思路,实现从“走出去”到“请进来”的转变,将争取台湾民心工作的场域从台湾拓展到大陆,让台湾同胞到大陆来就业,参与大陆的经济社会建设,并直接获利受益,如此就可以避免因中转环节太多而摊薄甚至截留惠利的问题。另外,在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经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他们的发展前途会嵌入到大陆的发展前途中,这样他们就不会再期待大陆“崩溃”、“解体”了。总之,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拓展促统工作平台的新尝试,能够“润物细无声”地把台湾同胞纳入到一个中国框架之中。

  第五,是从香港“一国两制”实践中所得到的反面启示。香港回归以来,实行“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质是内地与香港实行“分治”;而分治其实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隔离政策。隔离固然可以防止内地分享香港的既有资源利益,免除香港民众的某些顾虑,但长期的隔离会固化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差异,强化香港居民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产生“香港只是香港人的香港”的观念。这种观念一旦遇到对中央的不满情绪时,就很容易转化为分离意识。这正是近些年香港出现“港独”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国两制”下,“存异”是必要的,但不能永久性地停留在“存异”这一层面,更好的作法应该是在“存异”的基础上积极地“求同”,并积极培育、慢慢扩大“共同”,最终消除“差异”。香港在回归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央政府本应该在香港与内地实行“分治”的同时,适时推动两地向“共治”方向转化,但我们却忽视了这一点,所以导致了香港今日的局面。香港的教训昭示我们,今后处理两岸关系时应积极地推动大陆与台湾的融合发展,缩小两岸差异,消弭分离意识。与香港不同的是,两岸融合发展不能等到两岸统一之后再推动,在统一之前就要启动这一过程,要让台湾民众尤其年轻人参与到大陆的经济社会建设中来,将自己的命运与大陆的发展连结起来,形成两岸命运共同体。

  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两岸关系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两岸长期的“并立存异”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永久之计,在实施“并立存异”时,一定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适时地铺设一些向“求同共治”发展和转化的政策轨道。事实上,大陆早些年已提出要从“求同存异”向“聚同化异”转变,但对于如何转变,大陆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答案,如今习近平倡导的两岸融合发展正是“聚同化异”的重要路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