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智库:台湾当前政治困境与身份迷思

http://www.CRNTT.com   2017-12-19 00:07:04  


 
  《联合报》分析,20年多年来,台湾民众的身分与“国家认同”已发生了颠覆性的嬗变,其间领导人的言行是否发生了指导性作用,是一个披着神秘薄纱的命题。李登辉罩着统一的外衣不断对外试探,陈水扁直接用“一中一台”冲撞,马英九则以“九二共识”与大陆共处;蔡英文的下一步棋,将牵动两千三百万人的共同命运。

  报道称,李登辉无疑是个要角,认同的飘移与波澜由他开始,他曾制定“国家统一纲领”,却又低吟“生为台湾人的悲哀”。“去中国化”教育是陈水扁最重大的认同工程,他依据“同心圆史观”研定的高中历史“九五课纲”可以说是对认同的剧烈冲撞。

  当年“九五课纲”主导者、现仍是“中研院”院士的杜正胜称,认同并不是“总统”一人说了就算,他反问马英九上台后不是极力表现要统一的趋向吗?为什么主张“独立”的人却更多了?马英九任内台湾人的认同走向确与马的政策意志完全背离,正是一个典型的悖论。

  不过有趣的是,同时刊登于报的另一份民意调查“为宣布台独愿付出的代价”中又显示16%的受访者能够接受来自大陆的经济封锁,20%愿意接受征召上前线,22%认为失去多数“邦交国”也无所谓,另有43%的人认为来台观光陆客大幅减少也可接受,同时亦有23%的受访者认为以上变化皆属不可接受的范畴。所以,46%的受访者希望永远维持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湾民众如今身份认同问题之严重程度由此也可见一斑。

  纠葛难分的台湾意识与台独意识

  “台湾意识”,即所谓“本土意识”,与近代中国各地先后涌现的“湘军精神”、“淮军文化”、“桂系集团”等地域意识相若,最初并未被赋予什么浓厚的政治意味,更多时候只是一种区域性社会凝聚力的具体表征。在1894年台湾被清政府割让予日本后,从1895年5月的乙未战争到1915年的西来庵事件间的武装抗日运动时期,及其后至1945年的政治抗日运动时期,“台湾意识”在引导台民抗拒日化统治的同时也一直充当着台民的精神支柱,这也是日本在50年日据时期内最终未能将台湾全盘日化的根本因素。

  而“台独意识”作为一种旨在追求台湾“独立”的思想体系,早在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即已出现,但在两蒋时期,“台独意识”一直被法律认定为“分裂国家”的违法行为而难以壮大。不过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全球民主化浪潮兴起,“台独意识”借着“江南案”与台湾民主化运动有效结合,从而成功迫使国民党政府作出妥协并次第开放党禁、报禁,解除戒严体制。虽然台湾社会政治得以转型并为民主宪制打下基础,但也让被禁锢了数十年之久的“台独意识”借此登堂入室,再难压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