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智库:台湾选民的变化与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19-04-20 00:05:35  


 
  4、更加看重自由和权利。所处时代、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决定了年轻世代更加自主和自我,不喜欢受约束。

  5、依赖互联网。信息来源依赖互联网,生活方式也更加依赖互联网。不再依赖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方式获得信息。

  6、国家认同趋于一致,台湾意识增强。年轻世代在国家认同上不像他们的祖辈和父辈那样高度分裂,因为没有历史包袱,因此没有父辈尤其是祖辈那种一定要独或一定要统的意识形态。但上世纪90年代后台独政治正确的政治环境、进入新世纪后的去中国化教育,塑造了未必是“天然独”但确是“天然台”的年轻世代。他们的本土意识更强,在台湾与大陆之间形成“你是你,我是我”的两岸观,并且这种认知在个体上更加清晰,在群体上也更加一致。同时,对大陆的态度更加中性,既无绿色选民的仇视,也无蓝色选民的亲近,但与大陆的疏离感增强,把台湾与大陆区分开来,不仇视大陆,但也未必喜欢大陆。

  二、非理性选民到理性选民世代变化对台湾政治的影响

  自民主化以来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统独对立是台湾政治的主要特征。选民分为赞成统一与主张独立两大阵营。二者分别构成了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基本支持者。尽管后来两个阵营的人数有所变化,但基本构成却大致稳定。这种以意识形态决定政治支持的非理性行为,成为选民的主要特征。非理性选民在投票时具有强烈的敌我意识,“我们的人”和“他们的人”的认知是投票的依据,决定二分法的原则是以出身来源决定的族群身份,即所谓的本省人和外省人,也分别被标识为蓝和绿。在蓝绿两个阵营中,也还有明显区别,绿色选民的政治忠诚度更高,只问蓝绿,不问政见,不问立场,不问个人操守,只要是“我们的人”,就无条件支持。

  非理性选民主导的时代,以省籍为基础的族群政治压过了以社会为基础的阶级政治,国家认同高于阶级认同,国家认同模糊了阶级认同,统独问题超越社会问题和其他政治议题,获得压倒性重要性,成为决定政党竞争最关键和最有效的议题,也成为区分不同政党的最鲜明政治标识,选民的政治支持建立在政党的统独立场上,投票时选党不选人。候选人的个人特质和操守、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立场在统独立场面前降到了次要地位。2004年选举中,陈水扁贪腐问题已经成为全台湾关注的焦点,但绿色选民对此全然无视,“肚子扁扁,也要投阿扁”,就是其最显着的政治态度。

  这种情况在2012年选举时已经开始变化。在统独议题不再那么有效时,蔡英文把宣传主轴转到阶级议题,标榜民进党代表普通老百姓,国民党代表资本家,站在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背后的是资本家,迫使重量级企业家接连站出来支持马英九。到了2016年选举,统独议题重要性下降就更为明显了。国民党候选人朱立伦一直试图把有能力稳定两岸关系作为自己的最大优势,成为其竞选主轴;但蔡英文把就业、物价、贫富差距、环保等经济和民生议题作为主攻国民党的方向,避开两岸问题。获得年轻选民支持是蔡英文获胜的关键因素。年轻选民支持蔡英文,不是支持她所代表政党的台独主张,而是相信她的经济和社会承诺,相信她能带来希望,支持她就有未来。

  2018年的地方选举,韩国瑜抓住高雄的经济和民生问题逐渐建立自己的优势,民进党反而回过头打统独和两岸牌,甚至试图希望通过拉回美丽岛事件唤醒选民的悲情意识。选举结果表明这些都没有抓住选民的心。四年前的地方选举和两年前的大选中支持民进党的年轻选民,2018年转向了支持国民党的候选人。这是理性选民缺乏政党忠诚度的有力证据。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