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香港从龙头跌到车轮 需自我反省

http://www.CRNTT.com   2020-01-18 00:12:44  


 
  其中,第一次是20世纪50—70年代进行的工业化转型。此次经济转型肇始于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进行经济封锁,致使香港不能继续成为中外贸易的中转枢纽港,祇能兴办纺织业等各类轻工制造业,致力发展本地加工出口,维系香港与国际市场的贸易。1959年,香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69.6%,超过转口贸易额比重的一倍以上,表明香港已经成为工业城市,顺利实现从转口贸易到加工出口贸易的工业化转型。进入60年代,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平均每年的实质增长率达到8.9%。60年代末,工业化的成功转型带动整体经济开始起飞。到70年代,香港除继续成为亚太地区的转口贸易中心之外,还成为该地区的轻工制造业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成为战后世界首批新兴工业化地区之一,与台湾、新加坡、韩国并称为“亚洲四小龙”。

  第二次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本港制造业北迁而展开的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转型。此次转型成功的主要原因,除了香港继续发挥连接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的优势之外,还得助于中国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和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加工出口业陷入经济发展导致生产成本上涨的困境,中国改革开放与招商引资则向受困中的香港制造业敞开利用内地低廉生产成本和充沛劳动力以再创辉煌赢利的大门。于是,港资及其制造业首先涌入毗邻的深圳、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继而向全国各地漫延。80年代至今,港资在内地引进的境外各种资金中的比例虽有起伏升降,但一直稳居最大比重和最多金额。90年代中叶以前,内地实际引进的外资当中,半数以上属于港资。90年代后期起,随着外国资金陆续增加对华投资,港资占外来投资的比重一度呈下降之势,但实际投资总额仍然高居各种外来投资的榜首。港资在珠三角地区引入的外资当中,曾经占有80%以上的比重,至今仍居半数以上。据香港工业总会调查,到2003年年底,香港企业90%以上在珠三角建有工厂,总数超过7万家,为广东创造1000万个就业职位,为香港本地提供150万个职位。因此,港资和港企成为引领内地经济起飞的主要外来动力,在促进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担当龙头领导的角色。

  香港第二次经济转型对于本地经济重构和持续繁荣稳定亦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港资将加工出口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几乎全部迁入珠三角及其他内地,依托当地低廉而充沛的人力、物力资源,获得远超先前在港规模与盈利的巨大发展;同时将产品的设计、外销等环节及其整体产业链的大部分盈利与消费留在香港,促使香港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迅速扩张。80年代中期,时任总理赵紫阳视察广东,提出中国应该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外资企业要“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即外资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销售都要在国际市场进行。这一提议得到邓小平首肯,随之成为中国经济赖以崛起的国策,并且促使进出香港的货物迅速激增,极大地提升香港作为中外贸易中转枢纽港的地位。1988年香港转口贸易占外贸总额的比重达到55.9%,开始超过港产品出口货值的比重,意味香港从先前的工业城市又变回贸易的城市。1992年起,香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位。随着香港转口贸易的超常规发展,服务业在本地GDP的比重迅速扩大,2001年达到86.5%,以生产性服务型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确立无疑。在转口贸易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大幅度增长的推动下,香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80年代香港GDP(当年价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6.5%,1990—1996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0%,香港因而当之无愧地成为引领内地经济起飞的龙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