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评智库:中华文化圈公共产品 如何供应?

http://www.CRNTT.com   2020-01-21 00:18:08  


 
  同时要注意到,文化中国认同有自己的规律,它有时候与主权中国认同重迭,有时候又超然于国家主权层面,往超国家的普世价值方向发展。而且文化认同甚至比主权认同更具紧迫性,因为电脑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手段的多样化,使得中华文化圈面临文化特性消解的可能性。如果说纸质媒介时代,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尽管政见不同,但基于共同的历史文化回忆,因此不会出现沟通障碍。现在不然。整个中华文化圈里,特别是年轻人使用的社交媒体完全不一样,相互不能沟通,长此以往,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会截然不同。这样即使在同一个大家庭里也会同床异梦。祇有设法在整个中华文化圈范围内,以极大的包容性加强文化中国的认同,实现对一个中国的共同认知,即使他们在不同的地域、国度和地区,也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在中华文化圈里搭建公共平台,提供公共产品,以促进对文化中国的高度认同。

  三、文化公共产品的问题思考

  本文并非专门讨论公共产品的理论,而是想把公共产品的理论运用到两岸的和平统一进程上,运用到中华文化圈的建构上,运用到文化中国的认同上,其理论假设是,祇要提供足够的文化公共产品,就会给中华文化圈提供强大的内生凝聚力,也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但问题也来了。谁是文化中国公共产品供应的主体?谁来承担这些公共产品的成本?谁能保证整个中华圈的人们共享这些文化公共产品?当两岸三地的民众对文化中国的公共产品产生歧义时如何提供解决方案?等等。就这几个问题,下面做一些简单讨论。

  按照简单的理解,公共产品是公众可以免费共享的,个人是不能独占的,正好与私人产品相反。它最早来自于公共经济学的概念,其特点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所谓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产品的整体性,比如国防,外交、安全、教育、维稳等,属于一个整体,无法切割成若干个单位,也不能归属于哪个企业或机构,它属于全体社会。所谓消费的竞争性是指公共产品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影响现有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的消费,也不会导致公共产品成本的增长。所谓受益的非排他性是指祇要在公共产品提供的范围内,人人都可以消费公共产品,这跟私人产品不同。私人产品除非拥有者允许,其他人无法享用其私人产品。

  后来,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将公共产品概念引用到国际关系的分析上,使之成为霸权稳定理论的逻辑起点。这个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大集团,愿意为集体行动支付组织成本的祇是少数成员,大部分成员缺乏为集体行动买单的内在动力,因为他们为集体公共产品支付的成本不足以获得受益。况且,个别成员即使没有支付公共产品的成本,他仍然可以享用集团的公共产品。这种“搭便车”的现象,导致集团公共产品供应的不足,造成集体行动的困境。换言之,公共产品的供应不足必然会造成霸权稳定的困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