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汪毅夫:从表姐妹和亲兄弟说起

http://www.CRNTT.com   2022-02-23 00:03:34  


汪毅夫(来源: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2月23日电(作者 汪毅夫)说来是20年前的事了,我在《1945—1948:福建文人与台湾文学》一文里引了曹聚仁先生的话说:“中国的文坛和报坛是表姐妹,血缘是很密切的”;福建和台湾则是亲兄弟,关系尤为亲近。当时,我在写《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鹭江出版社2004年版,本书荣获福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关注的是福建文人(包括报人)光复初期在台湾活动的情形。中国大陆各省同台湾省也都是亲兄弟,同台湾省也有亲近的关系。今天要介绍光复初期在台湾活动的,山东籍报人薛绶之、浙江籍报人李上根和王思翔的事迹。

  北平《世界日报》驻台记者、《北方杂志》驻台特约记者薛绶之是山东邹平人,1946年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就当了《世界日报》副刊编辑和记者。他曾到北平监狱采访金璧辉(川岛芳子),又曾到北平八道湾采访周作人夫人羽太信子,翔实报道川岛芳子、周作人的“新闻”,轰动一时。薛绶之自述,他于1947年2月19日由北平经天津、上海到达台湾基隆,同年10月31日从基隆离开台湾,“在台湾逗留10个月又10天,因为职业和兴趣的关系,各阶层的人民接触得较广泛,到过的地方也较多”,其游踪及于彰化、台北、基隆、罗东、桃园、新竹、竹东、台中、嘉义、台南、高雄、屏东等地。除担任记者,薛绶之还在彰化、台北、桃园兼任教职。薛绶之在台湾活动期间,恰是台湾“二二八事件”发生的前后,他在北平《世界日报》《北方杂志》、青岛《青声月刊》等发表的台湾报道,如《台湾人的悲哀》《替台湾学生说话》《台湾10月(汪按,即10个月)》《我怀念台湾》等,于今尤有宝贵的文献价值。例如, 1947年3月8日发表于《世界日报》的《台湾人的悲哀》,副题是《当了50年奴隶,如今又没饭吃了》,该文记当年台湾米荒、物价飞涨、失业剧增、学潮频发、自杀、贪污等社会问题,及“台人口中失望论调”的舆情民意。

  李上根是浙江东阳人,曾任国际新闻社皖南分社(青阳)战地记者、《东杭日报》(安吉)编辑、《浙西日报》(于潜)编辑、《方报》(临安)总编辑、民族通讯社(天目山)记者、《民族日报》(天目山)编辑主任、《天行周报》(金华)总编辑、《天行周刊》(金华)副总编辑、《阵中日报》(建阳)总编辑、《扫荡简报》(重庆)主任等职。台湾光复初期到台,任《和平日报》(台中)社长、《台湾新报》(台北)社长。李上根在台倾向进步,台湾“二二八事件”发生后,“遭台湾军统局拘捕,6个月后获释”。李上根于1950年1月30日在上海加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王思翔,又名张禹,浙江平阳人。曾任《青年报》(赣州)副刊编辑、《文化服务》月刊(赣州)主编、《阵中日报》(温州)编缉主任。光复初期到台,任《和平日报》(台中)主笔。王思翔《台湾二月革命记》是戴国煇《爱憎二二八》一书、也是其他有关“台湾二二八事件”论著的重要参考文献。王思翔于1950年2月1日在上海加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附带言之,《1945—1948:福建文人与台湾文学》文末有“2001年10月18日记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办公室”之语。忆昔当年,我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经省长同意,利用休假在厦大台湾研究院403室(现在是黄俊凌教授的工作室),以几昼夜写成这篇文章。现在,我已退休多年,最是感念风清气正,令人心情舒畅的友好环境。

  (作者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