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汪毅夫:雩祭与神明

http://www.CRNTT.com   2022-05-16 00:02:18  


汪毅夫(来源:中评社)
  中评社北京5月16日电(作者 汪毅夫)话说宋代大儒朱熹,到福建漳州当了郡守,便写一纸《诣诸庙文》,其文曰:“国家受天明命,奄有万方。分职任功,幽显无间。熹奉制勅,来抚漳民。永惟明灵,实同忧寄。莅事之始,祇款恤祠。敢竭愚衷,与神为誓。修身奉法,节用爱人。熹虽至愚,不敢不勉。驱除疫疠,时节雨旸,非人所能,是乃神职。吏有不吏,神得而诛;神或不神,则又奚咎?肴羞在列,馨香发闻。惟神聪明,鉴此心曲”。朱熹对诸庙神明,相当客气地讲了一通老实不客气的话,其中包括对神明实行问责制的通知。从福建地方文献的记载看,对神明的恭敬和不逊是雩祭交错而取的两种态度;对神明恭敬或不逊,乃取决于神明的功德。道光《建阳县志》说:“凡遇亢旱祈求雨泽”,地方各官员穿雩祭专用的“雨缨素服”,“诣城隍庙、龙神庙读祝文行香”;“如亢旱太甚,各官步祷行香祭坛,俱穿朝服行礼”(汪按,即穿朝廷礼服向境内山川坛、社稷坛行香乞雨),“余日各庙行香俱雨缨素服,惟报祭(汪按,祈雨得雨,行报功之祭也)则各庙俱穿补服(前胸、后背有表明官阶图案之补子的官服)”。雩而无雨或小雨不足,则可以出言不逊、呵斥神明。明代清流知县蒋育馨《灵雨记》记其祈雨过程中遇小雨不足,乃“正色呵之:方今上下皆以虚文从事,岂此苍苍而亦以虚文应我耶?余以实求,彼当以实应。不然,以蒙蒙之细淋,何以慰嗷嗷之郁望也?再如前祷,至十八日,则阴雾蔽空,滂沱沾足”。

  民间的祈雨活动,对神明不逊的色彩会更为浓重。如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记:“一旦出现严重旱情,人们有时会怪罪到地方菩萨头上去,认为不能保证当地人民的生产正常进行,是地方神的失职,必须将神像请出庙宇,置于烈日之下暴晒。其用意是:一方面让神灵与民众同甘共苦,另一方面乞求通过惩罚菩萨以触动天庭起恻隐之心,以致降雨解除旱情。如:闽候县百姓遇到旱灾时,会敲锣打鼓把‘王天君’神像抬出来,放在田埂上让太阳晒,当地人说,‘王天君’受不住太阳光暴晒,就会命令‘龙王爷’下雨,这样就能求得雨。漳州有的乡村是将下庄王公神像抬出来晒太阳,还把胡须扎起来捉弄它。莆田县梧塘乡地方是抬出水神让它尝尝热浪炎气的滋味。连城县各乡抬出当地菩萨晒晒太阳的同时出游大路小道。不少地方把晒菩萨祈雨与设台祈雨同时进行,若在神庙前设坛焚香,一般就要将庙中的神像抬出来,放在一旁,让太阳暴晒”。

  (作者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