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 
中评青年论坛:爱国者治港元年开题

http://www.CRNTT.com   2023-03-17 00:04:08  


 
  第三,实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自然过渡。香港若能通过大湾区建设自然地与其他湾区城市融为一体,港人也会自然获得“湾区人”的身份认同,“一国两制”于香港而言可发挥“用”的功效,仍是香港最大的优势和标签,可以在湾区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一国两制”50年变与不变的争论也可休矣;湾区内的内地城市也能够在与香港的交流互动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两地向彼此靠近,利益一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自动消弭,形成一个整体。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级发展战略,肩负着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探路的使命: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发展与资源的矛盾祗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解决;中国经济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也需要一个领头羊。香港通过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能服务国家所需,获得新时代的新定位。

  香港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而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第一,香港应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良机。回归以来,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产业链条短、容纳就业人口少的产业始终占据着香港支柱产业的地位。因产业结构不合理、既得利益阶层霸占社会资源、转型决心不坚定等因素,香港错过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几次尝试发展科创产业都没有成功。而“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最鲜明的标签,湾区城市自带创新基因,例如深圳有腾讯、华为等实力雄厚的科技公司,东莞的制造业发达。香港自身拥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科研能力强,能够为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发达的金融业可以提供资本支持。通过与湾区其他城市合作,相信香港能够顺利完成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的产业链条比房地产、金融业、服务业更长,几乎能够横向覆盖所有的生产生活领域,可以带动各行业释放更多新的优质就业机会,为年轻人提供丰富的上升管道。因此,藉产业转型升级之机,香港之前无解的社会、民生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第二,在湾区建设的初期,香港与其他湾区城市应鼓励市场主体多多进行探索,坚持“实践先行、立法在后”原则。正如“一国两制”本身就是前无古人的制度创新,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之路也无样本可参照。与其中央事无巨细地进行顶层设计,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横跨“两制”的特殊存在,自下而上地生长更能优化资源配置、更有机会创造出“奇迹”。

  这一探索式的发展方式对于大湾区内的城市来说并不陌生,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被设立为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在其后的四十年中,深圳抓住机遇突飞猛进地发展,从小渔村一跃成为国际化创新大都市,在新时代更是荣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殊荣,自我创造了“经济特区”的内涵。而与深圳同时成为经济特区的汕头,则没有抓住自我生长的机会,被甩下了高速发展的列车。2019年2月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只提供了框架和发展目标,具体细节还需区域内城市自己填充、创造、推动。“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香港与其他湾区城市应该树立“实践在先,立法在后”的观念,让湾区内多个市场主体自己“踩”出一条路,例如湾区内城市在某一项业务的合作上需要更多政策便利,当类似的诉求越来越多,各城市的政府经考察、协商后认为可以放宽限制,于是就可以出台新政策。这样形成的融合是自然、自发、自觉的,既有实际意义,两地民众的心理接受度也更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