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智库:九二共识对两岸和平发展的意义

http://www.CRNTT.com   2023-06-11 00:02:41  


 
  在“九二共识”逐步形成的基础上,大陆海协会出面邀请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到大陆访问。在汪道涵会长向辜振甫董事长发出邀请之后,辜振甫表示愿意在新加坡同汪道涵会长见面。经过双方的沟通,确定于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新加坡举行。这是两岸从1949年以来,首次以民间机构的代表的名义进行会晤,也是在“九二共识”形成基础上推动了会长级别的互动,开启了两岸交流的新篇章。

  从1990年两岸红十字会金门会谈开始,两岸逐步因应事务性磋商的需要,相继成立了民间交流的窗口海协会和海基会,从而进一步明确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相互定位。不可否认,1992年台湾“国统会”所通过的“八一决议”,台湾当局认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强调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两岸在一个中国的认识上,形成共识的最初交集点。

  “九二共识”的形成是双方工作人员精心努力的成果,本应该可以沿着这一政治基础大力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但是岛内政治出现了巨大变化。李登辉在逐步掌握台湾政坛的实权之后,就急不可耐地亮出“台独”本质。1995年6月李登辉因私窜访美国,在康奈尔大学时发表讲话,声称所谓“‘中华民国’在台湾”,“在台湾的‘中华民国’”等等,公然打出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立场,引起中国政府的强烈不满。同年7月开始的半年多时间里,中国大陆在台湾海峡进行了一系列的导弹和军事演习⑥,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1999年7月李登辉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抛出了“特殊两国论”,企图把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事实改变成“特殊两国”。这是台湾当局企图改变台海现状的最初举动,破坏了两岸和平交往的基础。2000年3月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赢得岛内选举,为了化解陈水扁在“一个中国原则”上的尴尬,时任台湾陆委会主任苏起于4月28日参加淡江大学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一个新名词:“1992共识”或“九二共识”,英文叫1992consensus。他认为,这个名词指涉的是两岸缓和经验,基调是温和的、善意的,同时也具有足够的包容性,只要说“回到九二共识”,大家都可以过得去。⑦由此,“九二共识”的这个专用术语很快就被广泛接受。

  三、“九二共识”是以国体为基础的政治共识

  “九二共识”本身是两岸妥协的结果,通过淡化处理海峡两岸政体内涵,去寻求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国体共识”。在1992年的节点上,中国大陆对于如何处理两岸问题的立场是清晰明确的,表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点被台湾当局所接受。这一共识双方都能接受的部分,就是两岸同属于中国,中国大陆经常会进一步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当局的“八一决议”则更进一步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以上的说明都是在国体的概念范畴中的解释,在这一“国体共识”中两岸都坚守了一个中国版图和主权的完整性,没有涉及政体的概念。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