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国农村进入超高老龄化 青年外出不愿归

http://www.CRNTT.com   2009-02-14 10:26:44  


 
  儿媳妇不管婆婆死活,难道儿子不责备她吗?村里人不议论她吗?村民们说:“人家媳妇也有自己的孩子要带呀…… 这种事都是‘家丑不外扬’,村里没人管。”

  跟席老太太的境遇比起来,她的一位村邻不知该哭还是该笑。这位同样70多岁的老太太,含辛茹苦养育了3个儿子。“大集体”年代,她走在铁路上捡煤炭,一条胳膊被火车带走了。虽然成了残疾人,但因为有儿子赡养,村里从未管过她,也不能吃低保。20年前,她的老伴去世了,由大儿子出钱安葬,之后她被明确为由二儿子负责供养。老二一家3口都在外打工,每年给母亲一定数量的钱和粮。3年前,她的三儿子也去广东打工,留下一个小孙孙。老太太就给老三看门、带孩子。老二两口子得知这个消息后,颇不高兴,就不愿继续供养母亲了。

  自古以来,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议决家庭的重大事项、纠纷,舅舅是一个重要的主持人和裁决者。民谚曰“舅大似父 ”。舅舅可以执行许多父亲所难为的事。“外甥打灯笼”照的是舅,外甥有了事也爱找舅。父子、兄弟间有矛盾时,舅舅就来作调解人。父子或兄弟之间分家、分遗产时,主持公断的也是舅舅。

  然而,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大多不认舅了。因为“孝”的位置下降了,经济实力占了主要地位,“穷舅”说话不算数了。年轻人文化水平高,见识广,说话也有分量,即使在养老问题上,舅舅也说不动外甥了。这也是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一个新变数。

  葬礼历来是中国农村的重大仪式之一。为父母“养老送终”是农村孝道的主要内容,也是“家庭式养老”的全部过程。当一个人垂死时,家庭的重要成员,特别是亲生儿女必须在床前相伴。父母死亡后,他们要迅速将噩耗通知亲戚朋友,死者出嫁了的女儿也要迅速赶回,邻居们纷纷到来,协助料理丧事。鞭炮声不时炸响,哭喊声震天动地。孝子、孝女们身服重孝,接受亲朋好友络绎不绝的吊唁,以磕头涕零来表示感谢。遗体入殓及抬棺入葬也是非常重要的仪式。少则16个、多则32个杠夫抬起由灵柩台支撑的棺材,在葬礼指挥者的引导下,带领白色的丧葬队伍缓缓地向坟地行进,这通常是乡村最为壮观的景象。

  然而,冲刷一切角落的市场经济大潮,使农村地区延续了几千年的丧葬传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

  陕县西张村镇南沟村共1900人,外出打工者六七百人。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去了。谁家有红白喜事,都是一群五六十岁的老头子在帮工。丧事的主家以前都是大操大办,酒席流水,管不起也得管,现在是所有来客,一人一碗烩菜。抬棺入葬找不着年轻人,只好用架子车拉着走,丧葬仪式的神圣感荡然无存。政府提倡了多少年都没实现的“丧事从简”如今已然成真。甚至连打墓也找不到人了,事主只好请专业打墓队,用挖掘机来挖墓坑。以前棺材入土前的最后一道仪式,是在坟前杀白公鶏来祭奠,现在白公鶏也不易找到了,好在南沟村人会剪纸,在坟前剪一张纸鶏,烧掉了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