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都是农民:30年来大陆城市与农民的纠葛

http://www.CRNTT.com   2009-03-09 10:14:38  


 
  经典回放: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

  经济纠葛:消费新农村

  从无地可种到有地不种,中国农民经历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进城务工两大历史潮流。农业税费的改制取消,行政打白条的减少,农业科技的发展一度促使农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的兴旺和年收入的增加。

  也就是说,农民开始变得有钱了。受经济危机影响而失业的农民工发现,回家继续务农是个不错的选择: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自然,种种菜、养养猪,一年的收入不比打工少。

  从杭州机场通过市区的高速路沿途,一排排气派的小洋楼都是农民盖的,他们养花、养菜,是华东富裕的农民阶层。在2009年新年,某个小镇上,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在除夕夜放了半宿的烟花,还是腰包有钱。

  中国能不能拯救资本主义说不好,但农村正在拯救中国的城市经济。一方面,两千万失业人口可以返乡务农,形成就业的蓄水池;另一方面,富裕起来的农民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决策者的想法是,只要产品对路,只要他们有钱花,消费就能持续,中国经济就不会垮。

  因此,电视下乡、节能电器下乡、电脑下乡、银行下乡,一时间消费新农村成为一则手机短信的续句:俺们刚刚花得起钱,你们又捂住钱包了。当然,也有外电记者报道,当洗衣机被买回去时,全村人都会来参观,把它当作富有的象征。但因为没通自来水,户主需要拎水来洗衣服。

  另外,农村土地扭转正在决策层形成共识,幷有推进之势,而这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下一个30年的动能。

  经典回放:茅于轼山西龙水头村小额信贷实验;国际小母牛组织四川支农

  文化纠葛:精神的乡愁

  城外的人想进城,城里的人想返乡。

  每个城市人都有一个精神上的故乡,对于莫言,可能就是高密,对于一个要在城市驻扎下来的大学生,可能就是他出生之地。

  一代或两代进城的人,幷未完全丢失他们的根基。无论如何追逐时髦,但朴实、感恩、念亲怀旧总是随着年岁渐长心思益深。越是时代变迁,越是日新月异,越是不可追,越是成追忆。

  当再也不回农村了,农村也都变样了,子女都不知魏晋了,这乡愁就更无可凭照,无可依托了。

  所以说,这便产生了中国的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奇怪观照,先锋作家往往写乡土题材,刚往城里扎的作家则写都市人的欲望、冷漠与异化。

  还有田园诗般的乡愁,将乡愁当作田园牧歌,玩高调隐居,大隐隐于城市边缘。这是城里人的精神生活。

  经典回放:路遥《平凡的世界》

  教育纠葛:子弟跃农门

  上学贵,上学难。难倒的都是乡下人。

  教育问题成为一套经典的讲述模式:全家人供一个最聪明的孩子上学,其他的兄弟姐妹养家糊口挣学费。

  这造成另外一个负担,当孩子大学毕业后,他的肩上不仅扛着自己的前途,还有对一家人付出的回报。所以,农村的孩子进入城市勤奋、上进、敏感、自尊。还有一点,就是活得累,他不是为自己一个人活,他要为一家人而活。

  子弟跃农门,唯读书一条,去城市上大学,拥有城市户口,从而改变下一代的命运。城市就是这样形成的。教育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一是全面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免费的政策;另一个就是大学教育实行奖学金和贷学金的政策,力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却很少能得到外界的帮助,他们只有通过自我的调整来完成。调整不好,在择业、求偶、与朋友相处等事件上可能会引起很大的麻烦。

  做城市人,是几代人正在进行的奋斗,不仅是70后、80后,还有90后。

  经典回放:择校费、歌曲《爱拼才会赢》

  福利纠葛:社会主义的礼遇

  南街村、大丘庄曾经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好样本:按需分配了。

  但这仅对改革开放的前半段有意义,后半段,响应者无。孤立的个案和试验难以全方位推广,但福利下乡的政策,惠及农村千家万户,却是千真万确的。

  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看病有保障。10元钱办一个本,看一年病。各级医院都设有针对农民的合作医疗保障措施。

  在华南地区,一位刚刚结婚的打工女子,将自己的户藉从内地城镇户口转成农业户口,原因是这里的农民每年能分到几万块钱的补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