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消费安全 应该由谁来保护

http://www.CRNTT.com   2009-03-15 11:14:36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中国人越来越重视消费安全。
  中评社北京3月15日讯/新华网今天登出宋桂芳的文章“谁来保护我们的消费安全?” 作者强调:“消费安全还得激活最基本的执法力量。不要华丽的3.15,也不要患上‘体制机制依赖症’,作为一名消费者,真心希望执法者能坚守最底线的责任,少寻租、少懈怠,以踏实行动逐渐消弭我们一进市场就紧张兮兮的无奈感。”文章内容如下: 

  又是一年3·15,今年的主题是“消费与发展”。内需的力量,消费的力量,是危机时刻最可信赖的信心,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燃力。然而,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在每年一换的节日主题里,这两年,我关心的主题依然只有一个:消费安全。如果非要给出一个有点时代感的说法,那就是“危机时代的消费安全”。 

  之所以关注消费安全,我们不妨看看几个最新的数据和例子:3月14日《南方日报》消息说,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13日公布了2008年消费者投诉量居前十位的行业,其中,日用百货业以9392宗的投诉量位列榜首,相比2007年的排行榜,日用百货业由第五位升至榜首,食品类对此“贡献”最多;同日《安徽商报》消息说,麻油里芝麻含量不到5%,有的甚至含量为零,为了使含量很低的麻油闻起来有麻油香味,一般都在色拉油里加了芝麻油香精。 

  甲醛、福尔马林、苏丹红、孔雀石绿……消费安全,尤其是食品安全上的花样,往往是旧的没去,新的又来。时至今日,历经三聚氰胺的折腾,消费者的情绪反映随着那杯牛奶也黯然落幕。很多人渐渐平静了,消费越来越像买彩票,媒体上的“惊天内幕”就像开奖公告,隔三差五披露一次,我们要做的就是“兑奖”,没中的暗自庆幸,中奖的有力气就骂几声、没力气就去潜心修炼成专家。 

  但是专家也未必可靠。一来,专家只有分析的能力,没有检测辨别的技术,譬如10年以上的“年份酒”,不开瓶的话谁能瞅出它的生辰八字?二来,专家说法也很让人为难,小商小贩的问题,往往说得很吓人,而一旦事主级别高了,常常都会异口同声地说“适度无害”。 

  既然专家不可靠,还有消协呢。凭心而论,这些年消协的喇叭吹得很响,揭露了一些问题,协调了一些关系,动辄以“炮轰”的姿态登场,以至于搞得大家误以为消协是一个政府职能部门,出事了找消协,解决不了怨消协,但涉事企业心里敞亮得很,未必买消协的账。作为一个群众性组织,在消费安全等问题上如此高调而孤独,是好事也不是好事——显然,积极的消协代偿了某些职能部门的法定作为。 

  好在《食品安全法》大幕即将开启,在连篇累牍的解读里,亮点频现,让公众觉得忽然又有了些希望。有食品安全委员会了,有损一赔十条款了,有召回制度了,还竟然有专门的食品添加规定。如此等等,有人觉得这下子终于可以放心了。但是,中国有句老话,“徒法不足以自行”,好的法律制度只是法治化的第一步,关键还是执行力。这些年消费安全上的问题,除了少数别国发现的高技术含量难题,有几桩真正是因“无法可依”而绵延不绝?恰恰相反,大多猫腻毫无技术含量可言,而且已经是行业内部公开的秘密,以至于连隔行的媒体都能窥视清楚,偏偏质监部门惯性地“后知后觉”。其实,只要把最基本、最简单的工作做好,消费领域危机就不至于如此频现。 

  消费安全还得激活最基本的执法力量。不要华丽的3.15,也不要患上“体制机制依赖症”,作为一名消费者,真心希望执法者能坚守最底线的责任,少寻租、少懈怠,以踏实行动逐渐消弭我们一进市场就紧张兮兮的无奈感。